再次造訪台南,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首府,台南永遠有逛不完的古蹟,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沒有經過刻意的安排,這次的旅程恰好圍繞著台灣開港的這段歷史,一張張照片訴說著開港後台灣的轉變。
咸豐8年(西元1858年),由於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台灣開放四個港口:雞籠、滬尾、安平、打狗,洋人進入台灣後,貿易與傳教活動使得台灣的經濟、社會、文化樣貌都有所改變。當時在台南安平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合稱安平五大洋行,直到光緒19年(西元1893年),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貿易的全盛時期。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領台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稅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走進大樹遮蔭的涼爽庭院,可以看到洋行正面的拱廊和百葉窗,這是清領時期洋式建築物的一大特色。
從洋行內往外望,可以望見停車場外的水道,從老照片及地圖上的標示來看,舊時洋行應該是緊鄰水道邊,有利於貿易的進行。如今滄海桑田,台江內海早已淤積為陸地,昔日的景觀已不復見。
在東興洋行附近有英商和記洋行舊址,就是這麼一塊碑,一塊解說牌,標示著過往的繁華。
英商德記洋行為三級古蹟,在奇美集團的贊助下,改建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德記洋行與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遙遙相望,走出門後就可以望見不遠處那座安平古堡的紅色塔樓。
德記洋行的後方,幾間廢棄的倉庫早已殘破不堪,大榕樹的枝枒與氣根層層包覆著老舊的建築物,形成相當特殊的景觀,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安平樹屋。
德記洋行門前原本有著英國領事館,但領事館早已消失,在舊址上看到的是台南市西門國小,這所學校創建於民國2年,也是歷史非常悠久的老校,校園旁邊的空地上,有著這個紀錄歷史痕跡的地磚。
除了貿易之外,傳播宗教也是當時洋人在台灣的一大重要活動,恰好,這次的行程我們也來到高雄旗津,走在旗津那條熱鬧的街道上,兩旁各式的小吃攤販林立,遊人如織,這番景象勾起了我的記憶。幾年前也是在旗津的這條街上,一路走一路逛,突然看到街邊的一座小教堂,教堂上大大的看板有著馬雅各的像,這是馬雅各在打狗所成立的旗後教會,小小的教堂見證著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的濫觴。
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台宣教師,同治四年(1865)馬雅各在台灣府城大西門外看西街(目前之台南市仁愛街43號)租屋,前面為禮拜堂,後面做為醫館開始醫療傳道,這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館。但行醫不久後竟遭到當地漢醫的排擠,謠傳其取人心、眼睛來煉製藥物,導致當地人暴動,拆掉他的醫館和傳教所。馬雅各只好轉往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打狗旗後街(今高雄旗津附近)行醫。
1867年,馬雅各為拓展傳教工作,在埤頭北門購買房產興建教會,但遭到當地民眾強烈反對,甚至有人闖入教堂劫掠,地方官卻不肯處理。馬雅各在醫院報告中提到,傳教士在台灣的「每個地方都會遭遇到神棍、街頭醫師以及排外的官員的敵意」;這些人「暗指我們秘密下毒、謀殺以及犯下其他的罪行…」。
由於傳教工作的困難,基督教長老教會也承認:「大多數情況下,福音的傳入往往是藉醫療而開始進行的。因醫療的事工往往有助於排除本地人對宣教師及基督教的偏見與反感,獲得不少人的感謝和思念,而這些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有助於傳教之工。」
這次再度造訪旗津,想到這座教堂與台灣開港的主題恰恰吻合,急急的在街道兩旁拼命尋找,卻怎麼也找不著小教堂的蹤跡。一直相信自己應該沒有記錯,回頭再找時看到了這個正在興建的高聳建築物,頂端有著明顯的閃亮十字架,走近看了上面的標示牌,寫著起造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應該是當年的小教堂已經拆除,改建為高大的建築物。回來之後進入旗後教會的網站查詢,才知道由於颱風、地震先後造成教堂屋頂、樑柱損害嚴重,整建74年歷史的教會建築,已成危樓,不能不改建。改建工程於2009年底開始,照現場的狀況來看,應該已經接近完工階段,屆時會有全新的、宏偉的教會大樓矗立在旗津的街道上。不過,我真的好懷念那一年意外發現那座小教堂,以及大幅馬雅各海報時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