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見證白色恐怖的那段歷史(二)



放風區是押區內唯一的開放空間,表現良好的受刑人每周有二至三天可輪流出來放風、散步。



從二樓俯瞰放風區,押區內的受刑人僅能在這小小的空間內短暫地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



通過這個小門就會進入押房,在外役區的受刑人還能享有一絲絲的自由,但是押房內的受刑人就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進入押區之後就會看見一間間的押房,押房分為獨居房、小押房及大押房,小押房可住在押人犯三至四人,大押房可住六至十人。



照片的角度無法看出牢房的大小,但是當我們看見這間牢房時大家都驚呼一聲。三四個人同時進入牢房觀看,在轉身時大家都必須小心不要撞到他人,而這樣的牢房卻要關押三個人,除去馬桶及洗手台的位置,三個人要躺平在地板上睡覺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恐怕得捲曲著身軀才行。



看到這樣的牢房真的會讓我想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各種氣味充斥在小小牢房當中,要能保持身心的健康真的很難。



高高的窗戶尚能透進一絲陽光,窗外那高聳的監視塔時時監視著受刑人的一舉一動。



屋頂上的日光燈是室內唯一的照明,受刑人每星期可以從圖書室借兩本書,想必就是在這昏暗的燈光下,用書籍打發牢房內的寂寥歲月。高掛屋頂中央的播音器,每天早上六點準時播音叫大家起床,它也兼具監聽的作用,所以牢房內的受刑人是時時被監控的。



牆壁上有著小小的監視孔,抽開遮蔽在外的鐵板,管理人員可以監看房內動靜,外面的人看得進來,裡面的人可看不出去。



地板上的這個小孔是送物孔,舉凡每日飯菜、借閱的書籍、甚至大如棉被都可以從這個小孔塞進去,牢房的門是不隨便開啟的。



有些押房內部牆壁會貼上泡棉,供有自殘傾向的受刑人關押用。



在二樓的這間五十九號押房,曾經關押過這三位名人。1980美麗島事件大審期間,呂秀蓮囚禁於此,判刑確定後,陳菊亦同囚於此,後移監土城仁教所。1985年施明德因江南案絕食後,改囚五十九號押房。



一道道的鐵門透露著押區內的森然氣息,壓迫得讓人難以呼吸。



押房內的受刑人倒是頗能運用手邊僅有的材料,發揮巧思,創造出一些讓生活更便利的物品。這個隨身寶是用報紙、牛皮紙、及衣服製成,運用早餐吃剩的稀飯和成漿糊黏合,鋪在地上可當睡墊使用,以隔開地板上的濕氣。



隨身寶摺起來可當成小桌,供閱讀、寫作使用,他們還有自製棋盤和棋子呢!真的是人在絕境之中就會開始發揮智慧。



這是用軍毯製成的搧風器,黏掛在兩邊的牆上,拉動下方的繩子輪流搧風,可以稍稍消除夏日的暑氣。這群人真的都可以稱為生活智慧王了。



這是後期所建的押房,看起來的感覺就比舊押房好太多了。



走出仁愛樓之後,我們回到兵社群,這裡共有六棟建築物,原為軍法學校教室及學生宿舍,後為警總軍法處的兵舍。現在在這裡有三個主題展覽都非常值得一看。




展場內有史料文物展,有受難者生活及其作品展。史料、圖像以及影片的呈現方式,絕對能讓你對白色恐怖的那段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見證白色恐怖的那段歷史(一)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站上看到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參訪資訊,知道這裡與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關係密切,就趕緊邀集領域內的大夥們來一趟知性之旅,行動力很強的召集人很快就為我們安排好了參訪事宜。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前身為軍法學校,1968年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與國防部軍法局所屬單位及看守所遷入園區現址,俗稱為"景美看守所",在白色恐怖時期同時扮演審判及代監執行的雙重角色。



一走進大門可以看見兩間法庭,第一法庭又稱為大法庭,1980年3月18日美麗島事件曾經在此進行過九天的軍法大審。



旁邊的軍事法庭內共隔成三間小法庭,戒嚴時期政治犯經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及調查局等單位逮捕與偵訊後送來軍法處,即在此開庭審判。外牆上的"公正廉明"以及象徵司法公正的天秤圖樣依然清晰鮮明,但是看在政治受難者的眼中應該是格外諷刺吧!



通過大門往裡走就會看到一條時光長廊,穿過狹窄的通道讓人們能稍加想像當時關押在此地政治犯的心境,上方用銅線捲曲的白鴿應該代表政治犯對於自由的渴望吧!



 



這是我們今天參觀的重點:仁愛樓,也就是昔日的看守所。



在仁愛樓前有這隻神獸:獬豸。獬豸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獸,喜歡居住在水邊,性情忠貞,若見二人相鬥,牠就會以角撞不對的一方;見二人爭吵則會去咬理虧者,因其與生俱有辨別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放置在監獄的前方,應該是象徵司法的公正。


在仁愛樓內分為兩區:外役區及押區。押區是偵訊過後等待審判的受刑人關押的牢房,外役區則是判刑確定未轉運至其他監獄的受刑人活動的區域。在外役區的受刑人白天到一樓工廠工作,晚上就回二樓押房休息。



外役區內有醫務室,醫生由軍醫以及具有醫療背景的政治犯擔任,不但為所內犯人看病,也為軍法處軍官及眷屬診治。在這裡還發生過政治犯名單外洩事件。受難者陳中統醫師藉由在此看診之便,偷偷抄錄監禁者的名單,並設法將它傳送出去。透過國際人權救援組織的管道,把名單傳遞到海外公布,打破政府對外宣稱"台灣沒有政治犯"的謊言,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因而發生多起人權救援的故事。



這裡是接見室以及送物口,旁邊是福利社,來會面的親屬可以在福利社購買物品再通過送物口將日常用品或自己攜帶來的飯菜送交給受刑人。



受刑人在看守所內如無違規情事,每周皆有一次與親友會面的機會,每次接見時間大約五至十分鐘不等。在接見室裡親屬只能透過電話和受刑人通話,通話過程全程監聽,亦有管理人員在後方監視,若是有任何涉及案情的言論,管理人員可以隨時終止會面。



牆壁上寫滿白色恐怖時期的案件名稱,掛著昔日的手銬和腳鐐,沉重的腳鐐禁錮著受刑人的自由。死刑定讞的受刑人所掛腳鐐是沒有鑰匙孔的,釘死的腳鐐將掛到行刑為止。



外役區的受刑人白天必須在一樓工廠工作,有美工工廠、燙縫衣工廠,以及洗衣工廠。美工工廠專門製作手工藝品,如以蛋殼製作的京劇臉譜,然後送到藝品店販售。縫衣工廠的工人大多是縫製公家單位的制服,縫製一條西裝褲的工資是一塊錢,熟手一天最多可縫製八條西裝褲。燙衣工廠的工人一天要燙一百件以上,工作時間是十小時左右,每月工資八十元,大約是外面普通工人的五十分之一。



洗衣廠是代洗機關團體或學校的衣物,主要是用機器洗衣,但是較髒的汙漬還是要用手清洗。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政治受難者為換取少許的自由空間,只有認命的在外役區工作。



每天工作結束之後,外役區的受刑人可以在球場上打籃球或羽球,他們也自組樂團,用這少許的娛樂來填補空虛的心靈。



  • 留言者: Fru H. Andersson
  • Email: sophieh@rocket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11-06-25 21:10:53

哇! 在這一帶住了20多年居然不知道這在哪裡... 下次回台北一定要去看看!


[版主回覆06/27/2011 12:26:23]

這不奇怪,那天我要去參觀,從大坪林站下車,一路上問了好幾個人,都沒有人聽過"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但是這個地方真的非常值得一看,我記得每天都有押房體驗的定時導覽,你可以上它的網站去搜尋,一定要進去押房看一看,真的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