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edrive.com/host/0BwUkgQG7QNRvUWp3T3VVVk8tZ2M/bCK03vrzChS8eAJog6Zg_w.jpg)
放風區是押區內唯一的開放空間,表現良好的受刑人每周有二至三天可輪流出來放風、散步。
從二樓俯瞰放風區,押區內的受刑人僅能在這小小的空間內短暫地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
通過這個小門就會進入押房,在外役區的受刑人還能享有一絲絲的自由,但是押房內的受刑人就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進入押區之後就會看見一間間的押房,押房分為獨居房、小押房及大押房,小押房可住在押人犯三至四人,大押房可住六至十人。
照片的角度無法看出牢房的大小,但是當我們看見這間牢房時大家都驚呼一聲。三四個人同時進入牢房觀看,在轉身時大家都必須小心不要撞到他人,而這樣的牢房卻要關押三個人,除去馬桶及洗手台的位置,三個人要躺平在地板上睡覺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恐怕得捲曲著身軀才行。
看到這樣的牢房真的會讓我想到文天祥的"正氣歌",各種氣味充斥在小小牢房當中,要能保持身心的健康真的很難。
高高的窗戶尚能透進一絲陽光,窗外那高聳的監視塔時時監視著受刑人的一舉一動。
屋頂上的日光燈是室內唯一的照明,受刑人每星期可以從圖書室借兩本書,想必就是在這昏暗的燈光下,用書籍打發牢房內的寂寥歲月。高掛屋頂中央的播音器,每天早上六點準時播音叫大家起床,它也兼具監聽的作用,所以牢房內的受刑人是時時被監控的。
牆壁上有著小小的監視孔,抽開遮蔽在外的鐵板,管理人員可以監看房內動靜,外面的人看得進來,裡面的人可看不出去。
地板上的這個小孔是送物孔,舉凡每日飯菜、借閱的書籍、甚至大如棉被都可以從這個小孔塞進去,牢房的門是不隨便開啟的。
有些押房內部牆壁會貼上泡棉,供有自殘傾向的受刑人關押用。
在二樓的這間五十九號押房,曾經關押過這三位名人。1980美麗島事件大審期間,呂秀蓮囚禁於此,判刑確定後,陳菊亦同囚於此,後移監土城仁教所。1985年施明德因江南案絕食後,改囚五十九號押房。
一道道的鐵門透露著押區內的森然氣息,壓迫得讓人難以呼吸。
押房內的受刑人倒是頗能運用手邊僅有的材料,發揮巧思,創造出一些讓生活更便利的物品。這個隨身寶是用報紙、牛皮紙、及衣服製成,運用早餐吃剩的稀飯和成漿糊黏合,鋪在地上可當睡墊使用,以隔開地板上的濕氣。
隨身寶摺起來可當成小桌,供閱讀、寫作使用,他們還有自製棋盤和棋子呢!真的是人在絕境之中就會開始發揮智慧。
這是用軍毯製成的搧風器,黏掛在兩邊的牆上,拉動下方的繩子輪流搧風,可以稍稍消除夏日的暑氣。這群人真的都可以稱為生活智慧王了。
這是後期所建的押房,看起來的感覺就比舊押房好太多了。
走出仁愛樓之後,我們回到兵社群,這裡共有六棟建築物,原為軍法學校教室及學生宿舍,後為警總軍法處的兵舍。現在在這裡有三個主題展覽都非常值得一看。
展場內有史料文物展,有受難者生活及其作品展。史料、圖像以及影片的呈現方式,絕對能讓你對白色恐怖的那段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