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考古大菩薩遊台灣學習單


我在講述完台灣史前文化之後,在課堂上介紹"考古大菩薩遊台灣"這個網站,並且發下學習單,要學生回家進行網路學習。在學習單上必須記錄兩個史前遺址的資料,並且寫下學習心得。有些學生很認真的完成學習單,在徵詢他們的同意之後,我將他們的心得po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71504瑾萌


逛了幾回後,我發現這個網站對學習台灣歷史非常有幫助,雖然他不見得都寫得鉅細靡遺,但也還算詳細,且滿有趣的,以後如果有空,會來逛逛。


 


71528少遠


我覺得考古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可藉由史前人類的遺址,推測古代人的生活,且史前人的廢物,竟可變成我們現在的寶物,使我們可以解開對史前時代的疑惑。這讓我也好想在各地挖挖挖,也許有可能會發現新的史前遺址,進而增進人們對古代的了解呢!


 


71601鈺璇


每個地區都有著屬於它的歷史,我們可以藉由當地人使用的物品去推論他們如何生活,我相信現在還有很多歷史文化還未被發掘,所以,大家可以秉持著懷疑的精神,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的歷史文化。


 


71633志榮


遺址,是經過一次一次變化所留下來的禮物,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些上天賜與的禮物。


 


71726加恩


應該是為比較小的人準備的吧!還寫注音,那個讓我來考考你,超簡單的,我得了十分滿分,超強的吧!


 


71827泯嘉


我對國外的歷史很有興趣,但對國內的歷史沒有很深入的去研究,但做完這份作業,我開始對國內的歷史有興趣了,因此如果有時間,我一定會更深入的去了解國內的歷史。


 


71835柏瑞


不管是任何已遭破壞,或者是依然完好無缺的遺址,我們都應該攜手保護它,保護台灣各種特別的史前文化。


 


孩子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你給他機會,他們就能盡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線上資源



十二年國教正式起跑了,對於未來教學與考試的諸多變化尚不可預測,但是有一個方向應該是明確的,就是教學的活化與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今天報紙上公布了基北區特色招生的題型,將打破國英數社自五科的既定框架,只考"閱讀理解素養"和"數學素養",在這兩部分當中,會將五大學科融入題目。也就是說,未來的教學應著重於思考力與判斷力的培養,擺脫過去死記硬背的教學法,要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轉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長久以來所習慣的教學方式,對於這些問題我已思考良久,嘗試運用不同的資源,試圖活化教學是這幾年來我不斷努力在做的。時常在網路上面搜尋教學資源,發現有些單位為配合整個教學環境的大轉變,試圖提供更多訊息讓教師們運用,真的是非常開心也相當感謝。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將考古素材製作成"考古素材秘笈:考古資料全攻略",方便教師們作為教學補充使用,也為配合中小學生的學習,製作"考古大百科"主題網站,運用遊戲的方式增加學習興趣,也可讓教師作為課堂運用或課後補充使用。期盼透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讓我們的教育環境更臻於完善。





「教案素材秘笈──考古資料全攻略」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teaching_website/index.html





「考古大百科」主題網站及考古遊戲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index.html





計畫粉絲團「考古大菩薩」


http://www.facebook.com/ihparcheodata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考古大菩薩遊台灣

從國小到國中,課本上所介紹的台灣史前遺址只有長濱、大坌坑、圓山、卑南以及十三行文化,而且課本上的內容極其貧乏,若是想認識台灣其他的史前遺址,有一個相當好的網站可以利用,那就是中研院史語所製作的"考古大菩薩遊台灣"。這個網站上對於台灣史前遺址有清楚的介紹,亦有許多相關資訊的連結,還有遊戲可以玩,趕快上去充實一下自己的考古知識吧!


考古大菩薩遊台灣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taiwan/menu_zh.html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台灣開港



再次造訪台南,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首府,台南永遠有逛不完的古蹟,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沒有經過刻意的安排,這次的旅程恰好圍繞著台灣開港的這段歷史,一張張照片訴說著開港後台灣的轉變。



咸豐8年(西元1858年),由於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台灣開放四個港口:雞籠、滬尾、安平、打狗,洋人進入台灣後,貿易與傳教活動使得台灣的經濟、社會、文化樣貌都有所改變。當時在台南安平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合稱安平五大洋行,直到光緒19年(西元1893年),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貿易的全盛時期。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領台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稅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走進大樹遮蔭的涼爽庭院,可以看到洋行正面的拱廊和百葉窗,這是清領時期洋式建築物的一大特色。



從洋行內往外望,可以望見停車場外的水道,從老照片及地圖上的標示來看,舊時洋行應該是緊鄰水道邊,有利於貿易的進行。如今滄海桑田,台江內海早已淤積為陸地,昔日的景觀已不復見。



在東興洋行附近有英商和記洋行舊址,就是這麼一塊碑,一塊解說牌,標示著過往的繁華。



英商德記洋行為三級古蹟,在奇美集團的贊助下,改建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德記洋行與荷蘭時期的熱蘭遮城遙遙相望,走出門後就可以望見不遠處那座安平古堡的紅色塔樓。




德記洋行的後方,幾間廢棄的倉庫早已殘破不堪,大榕樹的枝枒與氣根層層包覆著老舊的建築物,形成相當特殊的景觀,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安平樹屋。



德記洋行門前原本有著英國領事館,但領事館早已消失,在舊址上看到的是台南市西門國小,這所學校創建於民國2年,也是歷史非常悠久的老校,校園旁邊的空地上,有著這個紀錄歷史痕跡的地磚。


除了貿易之外,傳播宗教也是當時洋人在台灣的一大重要活動,恰好,這次的行程我們也來到高雄旗津,走在旗津那條熱鬧的街道上,兩旁各式的小吃攤販林立,遊人如織,這番景象勾起了我的記憶。幾年前也是在旗津的這條街上,一路走一路逛,突然看到街邊的一座小教堂,教堂上大大的看板有著馬雅各的像,這是馬雅各在打狗所成立的旗後教會,小小的教堂見證著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的濫觴。



馬雅各(Dr. James L. Maxwell)是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駐台宣教師,同治四年(1865)馬雅各在台灣府城大西門外看西街(目前之台南市仁愛街43號)租屋,前面為禮拜堂,後面做為醫館開始醫療傳道,這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醫館。但行醫不久後竟遭到當地漢醫的排擠,謠傳其取人心、眼睛來煉製藥物,導致當地人暴動,拆掉他的醫館和傳教所。馬雅各只好轉往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打狗旗後街(今高雄旗津附近)行醫。



1867年,馬雅各為拓展傳教工作,在埤頭北門購買房產興建教會,但遭到當地民眾強烈反對,甚至有人闖入教堂劫掠,地方官卻不肯處理。馬雅各在醫院報告中提到,傳教士在台灣的「每個地方都會遭遇到神棍、街頭醫師以及排外的官員的敵意」;這些人「暗指我們秘密下毒、謀殺以及犯下其他的罪行…」。



由於傳教工作的困難,基督教長老教會也承認:「大多數情況下,福音的傳入往往是藉醫療而開始進行的。因醫療的事工往往有助於排除本地人對宣教師及基督教的偏見與反感,獲得不少人的感謝和思念,而這些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有助於傳教之工。」



這次再度造訪旗津,想到這座教堂與台灣開港的主題恰恰吻合,急急的在街道兩旁拼命尋找,卻怎麼也找不著小教堂的蹤跡。一直相信自己應該沒有記錯,回頭再找時看到了這個正在興建的高聳建築物,頂端有著明顯的閃亮十字架,走近看了上面的標示牌,寫著起造人: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應該是當年的小教堂已經拆除,改建為高大的建築物。回來之後進入旗後教會的網站查詢,才知道由於颱風、地震先後造成教堂屋頂、樑柱損害嚴重,整建74年歷史的教會建築,已成危樓,不能不改建。改建工程於2009年底開始,照現場的狀況來看,應該已經接近完工階段,屆時會有全新的、宏偉的教會大樓矗立在旗津的街道上。不過,我真的好懷念那一年意外發現那座小教堂,以及大幅馬雅各海報時的感動。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再讀《穿條紋衣的男孩》

再次閱讀《穿條紋衣的男孩》,感動如同第一次閱讀般深刻。


在我閱讀過的以納粹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這是我最愛的一本。這篇故事是以一個九歲德國小男孩的觀點來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文中沒有殘忍血腥的屠殺過程,沒有「集中營」、「毒氣室」等字樣,但其中所透露的肅殺詭異氣氛絕對令人不寒而慄。故事當中的兩個主角,恰好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但是德國小男孩和猶太小男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強烈的對比凸顯著那個時代的悲哀。作者安排天真無邪的德國小男孩從遠觀到接近,最後身陷集中營的危機中,最後的結局不禁令人悲嘆,卻也恰好符應了善惡終有報的概念。


前一陣子也看了另一本以集中營為題材的作品《莎拉的鑰匙》。小女孩莎拉在被逮捕之前將弟弟鎖在壁櫃中,她以為這是保護弟弟最好的方式,卻沒想到因此抱憾終身而致無法自拔。全文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強料控訴納粹統治之下的法國警方對於猶太人的迫害,以及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所有以納粹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不外乎是為了讓人們記取歷史教訓,別讓悲劇重演。我特別鍾愛《穿條紋衣的男孩》,從天真、一無所知的小男孩眼中,集中營的恐怖、邪惡依然如此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