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自強運動—幼童出洋

同治11年(1872),首批三十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


1870年,清政府批准了曾國藩等上奏派留學生的章程,決定派遣一百二十名十二、三歲的幼童去美國留學,學習期限為十五年,在上海成立留學出洋局管理此事。


幼童留學生年齡一般在十二至十六歲,出國前在上海培訓。因為當時風氣未開,招生工作極難進行,幼童父母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向其父介紹留學招生一事,並勸他送詹天佑報名。但其父要兒子走科舉正途,而不願意出去留學。這位鄰居再三說明去美國留學比科舉進士有出息,並提出如果詹天佑去美國留學,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他父親才願送子出國,當時詹天佑才十二歲。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修築京張鐵路,建灤河大橋,稱著於世。


幼童先受預備班半年教育,學習簡單的英語,了解美國情況。學校要求極嚴格,學習差的經常受體罰,幼童們都很努力,完成了預期學業。從同治11年(1872)夏,經過考試選拔,第一批幼童三十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從同治11年(1872)到光緒元年(1875),每年出國一批,每批三十人,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赴美國留學。幼童們到了美國,成為美國新聞中的轟動事件,美國總統還接見了他們。中國留學生給美國人留下「聰明能幹,彬彬有禮」的印象,並說他們是「中國的榮譽」。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但是,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像清廷建議將留美學生撤回。總理衙門大臣奕訢雖是要求實行新政的人,但對留學生違背「祖訓」卻接受不了,便奏請於光緒七年(1881)五月,「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留美學生自同治十一年(1872)首批出洋,至光緒七年撤回,最長者達九年。出國時的少年,歸來時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畫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自強運動—北京同文館

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十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當時的工資,漢文教員年薪一百兩,外國教師年薪一千兩。同文館學生膳食、文具全由政府承擔,每月另發10兩津貼。月課合格者獎銀32兩,季考合格者獎銀48兩,歲試及格者獎勵72兩。若三次考試都及格,共得獎銀152兩,加上每月津貼,每年得銀272兩。


後來奕訢請在同文館開設「天文」、「算學」館,「採西學」、「製洋器」,在京師內外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說:學「西技」是「捨本求末」,講「氣節」才是「強根固本」。也有人認為:設立同文館將使中國傳統喪失,令中國官員士子向外人學習技藝,不僅是一大恥辱,而且將使中國「變而從夷」。京師流傳出一幅對聯:「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師」於是傳稱奕訢為「鬼子六」。前門外牆壁上出現「揭帖」,上寫「未同而言,斯文將喪」,此帖裡嵌著「同文」二字,諷刺設立同文館,中國將喪失傳統文明。候補直隸知州楊廷熙呈遞條陳道:「西學」乃「西洋數千年魑魅魍倆橫恣中原」之學,請洋人為教員將使「忠義之氣自此消」,「廉恥之道自此喪」。有人將當年春旱,渲染為「天道示警」,攻擊是奕訢等人倡行「西學」而致,乃紛紛上摺,要求同文館停止招生。更嚴重的是,大學士、同治皇帝的師傅倭仁也上書反對。他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又說:「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認為不必像外國學,以中國之大,「必有精其術者」。奕訢等遞上駁斥倭仁的奏摺:僅尚空談,不切時務,中國將愈益落後。英、法皆小國,卻幾次打敗中國,所恃者正是科學技術。朝廷一味因循敷衍,才一敗再敗。並請倭仁保舉「精其術者」。倭仁保舉不出人才,只好退讓。由於兩宮皇太后態度明朗,使攻擊同文館招生之風被壓下去。然而同文館的招生受到很大影響,原報名者九十八人,但參加考試者僅有七十二名,其中三十人是為了優厚的獎學金而報考。半年後只餘下十名學員尚能跟上學業,遂與原來在館的八旗子弟合為一班。後在上海、廣州也開設了類似的學校,招收滿、漢子弟入學,只開設外語課,請美國人做教師。


同文館後來聘請美國人丁韙良為總教習,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裡、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改為八年,至此同文館初具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之規模。做為第一所近代學堂開辦起來後,它帶動了其他近代學校的出現。該校在光緒28年(1902)併入京師大學堂。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28人。


同文館是自強運動期間所設立的新式學堂,是近代中國嘗試培養新式人才的場所。但從同文館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看見,改革最為困難者恐怕不在內容、不在技巧,而是在於人心、在於觀念。反觀現今台灣所推動的各項改革,不也是如此嗎?


參考資料: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安平古堡





一級古蹟「安平古堡」,歷經荷蘭人統治的中樞、鄭氏三代的宅邸,到今天成為觀光勝地,在這裡可以見證台灣歷史的發展。


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後,在今台南安平地區修建「熱蘭遮城」作為統治中樞,這座城堡規模非常壯觀宏大,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在城的周圍和角落則分布著菱形和半圓形的堡壘,上置砲位,是城堡主要的攻防力量。城內有長官公署、瞭望台、教堂、士兵營房、醫院、倉庫等設施。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鄭氏三代皆駐居此城,籌策反清復明大業,故又叫「王城」。台灣收歸清朝版圖之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圮失修。據說,當時居民修築房舍、清廷築「億載金城」,都來此掘取城垣的磚石為材料。


日治時期,將城垣剷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台灣光復後,改名「安平古堡」,目前僅存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


資料來源:黃靜宜、王明雪,《台南歷史散步(下)》(台北市:遠流,1995



熱蘭遮城保存較為完整的部分是外城南側城壁






古城壁上老樹盤根錯節,頗富滄桑的歷史美感,許多新人紛紛選擇此地拍攝婚紗照,留下美麗的倩影。



內城的半圓堡遺跡



砲座。熱蘭遮城是荷蘭統治時期相當重要的防禦堡壘。



日治時期所建的日式海關宿舍,民國64年經重新整修後闢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蘭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



安平的地標: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