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朝新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十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當時的工資,漢文教員年薪一百兩,外國教師年薪一千兩。同文館學生膳食、文具全由政府承擔,每月另發10兩津貼。月課合格者獎銀32兩,季考合格者獎銀48兩,歲試及格者獎勵72兩。若三次考試都及格,共得獎銀152兩,加上每月津貼,每年得銀272兩。
後來奕訢請在同文館開設「天文」、「算學」館,「採西學」、「製洋器」,在京師內外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說:學「西技」是「捨本求末」,講「氣節」才是「強根固本」。也有人認為:設立同文館將使中國傳統喪失,令中國官員士子向外人學習技藝,不僅是一大恥辱,而且將使中國「變而從夷」。京師流傳出一幅對聯:「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師」於是傳稱奕訢為「鬼子六」。前門外牆壁上出現「揭帖」,上寫「未同而言,斯文將喪」,此帖裡嵌著「同文」二字,諷刺設立同文館,中國將喪失傳統文明。候補直隸知州楊廷熙呈遞條陳道:「西學」乃「西洋數千年魑魅魍倆橫恣中原」之學,請洋人為教員將使「忠義之氣自此消」,「廉恥之道自此喪」。有人將當年春旱,渲染為「天道示警」,攻擊是奕訢等人倡行「西學」而致,乃紛紛上摺,要求同文館停止招生。更嚴重的是,大學士、同治皇帝的師傅倭仁也上書反對。他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又說:「古往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認為不必像外國學,以中國之大,「必有精其術者」。奕訢等遞上駁斥倭仁的奏摺:僅尚空談,不切時務,中國將愈益落後。英、法皆小國,卻幾次打敗中國,所恃者正是科學技術。朝廷一味因循敷衍,才一敗再敗。並請倭仁保舉「精其術者」。倭仁保舉不出人才,只好退讓。由於兩宮皇太后態度明朗,使攻擊同文館招生之風被壓下去。然而同文館的招生受到很大影響,原報名者九十八人,但參加考試者僅有七十二名,其中三十人是為了優厚的獎學金而報考。半年後只餘下十名學員尚能跟上學業,遂與原來在館的八旗子弟合為一班。後在上海、廣州也開設了類似的學校,招收滿、漢子弟入學,只開設外語課,請美國人做教師。
同文館後來聘請美國人丁韙良為總教習,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裡、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改為八年,至此同文館初具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之規模。做為第一所近代學堂開辦起來後,它帶動了其他近代學校的出現。該校在光緒28年(1902)併入京師大學堂。它培養了一大批通「西學」人才,其中僅駐外公使就培養出28人。
同文館是自強運動期間所設立的新式學堂,是近代中國嘗試培養新式人才的場所。但從同文館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看見,改革最為困難者恐怕不在內容、不在技巧,而是在於人心、在於觀念。反觀現今台灣所推動的各項改革,不也是如此嗎?
參考資料: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