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在2010年隆重開幕了,這是一個古蹟修復再利用的良好典範。這棟建築物在日治時期是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分行),建於1933年,1945年後改組為台灣土地銀行,1991指定為三級古蹟,2006年開始進行古蹟修復工作,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目前在館內展出古生物特展,其常設展有土銀行史及古蹟修復兩區,想要一探神秘的銀行金庫嗎?來這裡就對了。
這是銀行金庫的入口,在這裡服務人員會給你一張銀行存摺,可以在補摺機內列印出參觀日期,相當有趣。
這是銀行金庫的大門,厚重的大門就像電影中看到的一樣有旋轉的圓形大鎖,保障著金庫的安全。
金庫內分隔為一間間的存放室,以前應該是儲存金條、存款或債券、股票等等。
現在裡面只有假的金條和銀子,但是裡面的舊文物可是非常有價值的。
不可思議吧!金庫裡面竟然有二樓耶!
樓梯兩旁放置了相當多的舊文件。
如今難得一見的舊式號碼鎖保險箱。
古老的打字機。(別懷疑,不是靈異照片,那裏面只是攝影者的手反光影像。)
舊的存摺。
舊鈔及舊銅板。
為了保障銀行的安全,所有的門窗都經過特殊設計,日本人把兩片窗玻璃中間夾進鐵絲網去鎔鑄,製作成堅固的重錘窗,非常特別。照片中看不出鐵絲網,你得到現場體會。
為兼顧防盜及美觀,加裝上去的鐵窗也有雕花設計。
這棟建築物建造於二戰前夕,當時日本國力強盛,為鼓勵人民多投資興業,銀行自然要蓋的雄偉,給人安全感,因此撐起銀行外觀的十三根希臘式列柱顯得氣勢磅礡,牆上的獅頭石雕則代表銀行權威。
十三根希臘列柱形成的長廊地板上有精緻的雕花圖案,華麗中不失莊重感。
日本勸業銀行以開墾、水利、土木及農業資金融通為主要業務,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改組為台灣土地銀行後仍負責土地改革及農業金融等業務。內部大廳柱頭上的稻穗圖樣即代表這個銀行的精神。
三樓的古蹟修復常設展區陳列修復過程的部分建築物件及場景,像這個就是從原有建築物拆下的鳳凰雕飾板。
在展場中刻意保留了一些修復前的舊建物,像這一面牆壁,舊建物與新建物形成一幅有趣的圖畫。可惜的是缺乏足夠的文字說明,讓人難以體會其意涵,相當可惜。當然,如果有導覽人員介紹那就更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