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230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
秦王統一六國後,躊躇滿志,自以為功德無量,令群臣商議國君的稱號。臣下李斯等認為,秦王的功業超過古代三皇五帝。秦王把「皇」與「帝」連在一起,稱「皇帝」,並自稱「始皇帝」,後代稱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萬世,幻想秦朝統治萬世無窮。君臣議定,以後皇帝自稱為「朕」,表示皇帝身分的高貴,臣子上書稱為「奏」,稱呼規定的嚴峻是秦以前所絕無的。
皇帝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地方制度上,李斯認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紛爭誅伐全由西周的分封諸侯所造成,只有廢除封建制度,國家才能安寧。於是決定將秦國原有的郡縣制度徹底推行於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制的推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別很大,影響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做出整齊劃一的規定。秦朝還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後來,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代統一文字,對中國以後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的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幅員遼闊,歷史上曾不斷出現割據局面,各地方言不一致,但文字卻始終是統一的,這與秦統一文字有重要關係。
秦始皇對於鞏固統一及傳位於子孫萬世的理想,極力推行。他採取嚴密苛刻的統治手段,壓制反動力量,消滅威脅他統治的因素。為防止人民武裝反抗,下令沒收各地民間的兵器,聚集在首都咸陽,全部銷毀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個二十四萬斤重的大金人,放在宮廷之中。又勒令全國豪富的家族共十二萬戶遷徙到首都咸陽,加以監視。豪富離開鄉土他們的財富及勢力便被大量分化,且可利用他們的財富充實首都。此外,他更修築馳道,以加強對東方邊遠地區的控制。馳道以咸陽為中心,不僅中央的命令可以直接迅速傳達各地,各地情況也可以隨時報告中央,遇有反叛,中央更可立即派大軍前往鎮壓。
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限制除政府外,民間只准留下有關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其他書都要燒掉;以後再有談論儒家詩書的都要判處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評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陽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命人在咸陽仿六國宮殿樣式,修建許多宮殿,安置從六國掠來的美女和鐘鼓樂器等,供他享樂,但他仍不滿足,後來又命人建起在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阿房宮以及巨大的驪山陵。為修建這些大型工程,人民必須負擔繁重的繇役,兵役及工程所需的糧餉及費用也全部向人民詐取。苦役重賦之下,人民還要遭受酷刑的脅迫,當時單是死刑就有車裂等十多種,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人民動不動就要受到嚴刑峻法的處置。
問題
請參考文章內容及課本內容,將秦始皇的「功」與「過」做一整理。可採用表格或條列式,或任何你認為有助於釐清概念的整理方式。
- 留言者: 培根
- Email: Patrick402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12:13:12
80737黃沛恆回應:
秦始皇對於中國的確功不可沒,他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對中國貢獻極大,可是權力使人腐化、自負,更何況每位君主都恨他人的反對聲浪,尤其是秦始皇,更做出了殘忍的「焚書坑儒」,而他那好享樂以及對權力依依不捨的性格,使他建造了阿房宮和驪山陵,導致他被人民唾棄,我認為秦始皇的過還是大於功阿!
[版主回覆09/27/2010 12:52:49]能有自己的評論,很好!我更希望你能將秦始皇的功與過做一完整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