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皇帝,從和帝開始,大都幼小即位,並且皇統屢絕,因此皇位的繼承,多以外藩入繼。母后與天子既乏骨肉親情,外戚與皇帝也無甥舅感情。外戚欲久專國政,天子欲收回大權,兩者間的衝突是免不了的。但是外戚的羽翼佈滿朝廷,天子欲誅除外戚勢力,只有與宦官密謀於禁中,一旦大功告成,宦官自然得志。整個東漢中葉以後的政治,幾乎就是一部皇權與外戚宦官循環消長的歷史。
東漢宦官得權自和帝始。和帝十歲即位,竇太后臨朝,太后兄竇憲輔政。後來竇憲北伐匈奴有功,權勢越來越大,威震朝廷。和帝為太后養子,母子未必同心,竇憲也未將這個小皇帝看在眼裡。和帝看著自己的大權完全落在外戚手中,心裡很不甘心,唯一可以商量對策的只有在身邊伺候他的宦官鄭眾。有一天,和帝利用竇憲自涼洲回家的時候,密發聖旨,調動大批守軍,關閉了城門,迅雷不及掩耳的把竇氏親黨抓拿下獄,逼迫竇憲自殺。宦官鄭眾因之奏功封侯。
和帝去世後,繼位的殤帝誕生僅百餘日,之後的安帝十三歲、順帝十一歲、沖帝兩歲、質帝八歲繼位,皇帝幼小,就由太后臨朝稱制。東漢太后的臨朝稱制和宋以後的垂簾聽政不同。垂簾是皇帝直接面對大臣,太后隔簾在帝後聽取政見,代皇帝處分政事。東漢除了重要的大朝會,太后一般是深居內朝,內外朝的溝通,則由宦官傳達。所謂「手握王命,口銜天意。」日久自難免弊端叢生。經過多年的發育滋長,宦官的權力焉有不增之理。到後來,宦官不僅可以封侯,甚至可以養子襲爵,宦官的勢力日益坐大,羽翼漸豐,開始在朝廷裡興風作浪,在地方上欺壓百姓。
桓帝時外戚梁冀專權,前後執政二十年,囂張跋扈之狀令皇帝受不了,但要想扳倒這欺壓在頭上的梁冀,舉朝無人。於是又重蹈覆轍,密召中常侍(東漢時期「中常侍」皆由宦官擔任)單超等五人定議,將梁冀及其黨羽都殺了。五位中常侍因功封侯,其中單超曾拜車騎將軍,已登內朝首輔之列,氣燄之盛,如日中天。這真是拉土匪打強盜,強盜消滅了,土匪又變成了強盜。宦官的勢力是步步高升。靈帝時屈居於宦官淫威之下,昏庸已極,竟說出:「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那樣的話,千古傳為笑柄。
眼見宦官敗壞朝政,重視氣節操守的士大夫決心制裁宦官,他們經常不顧朝廷赦令痛殺宦官,一時政風為之振肅,似乎大有「士風壓倒宦風」天下澄清可待的希望。但是宦官依附著昏庸的皇帝,斷不能善罷干休,於是便設計大舉反攻。結果數百名士大夫被捕入獄,後雖放歸田里,但仍禁錮終身(終身不得為官),史稱「黨錮之禍」。經過桓帝、靈帝時期兩次「黨錮之禍」,從此朝中善類一空。朝廷黑暗,政治腐敗,遭欺壓已久的百姓終致釀成「黃巾之亂」。
資料來源:傅樂成主編、鄒紀萬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台北市:眾文,1986)。趙鍾華,〈東漢的宦禍〉,載於《歷史月刊》,第65期(1993.06)。
問題
1. 為什麼東漢末年會形成外戚、宦官交相亂政的局面?請用你自己的話說說看。
2. 外戚、宦官交相亂政,對東漢政局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3. 請根據文章內容,試著用「條列式」整理出導致東漢滅亡的因素。
- 留言者: jjmusic5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22:07:45
A1:因為至漢和帝開始皆是幼主即位,太后看小皇帝無法判斷是非對錯,便慢慢的將權力轉移到他手上,接著怕小皇帝反抗,便安排自己的親信,也就是有親緣關係的人,擔任重要職位,隨時監視小皇帝的作為舉動。而長大後的皇帝,明白實權是掌握在別人手中,於是想盡辦法想除去外戚,奪回權力,但身旁都是外戚,因而皇帝只能找他最親密的心腹,其實就是宦官,宦官為了想升官發財便協助皇帝除去外戚,之後換成宦官擁有大權,不過因後來的皇帝都十分年幼,才使宦官和外戚輪流掌控朝廷。
A2:外戚和宦官交相亂政,會使朝廷動盪不安,也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日子中。因為每輪一次,舊有的制度就會重新翻新一次,且外戚和宦官的處境不同,自然會考慮到不同的觀點和如何得到最佳的利益,令百姓民安所措其手足,不知如何是好。除此之外,宦官和外戚交相亂政,讓朝廷變的更加脆弱、腐敗,外族能藉此趁虛而入,重重打擊東漢的勢力,所以輪流持政對內對外皆是一種折磨。
A3:(1)幼主太年幼,以至於沒有能力處理國事(2)外戚和換官之間的衝突使朝廷崩解的更迅速(3)太后插手管理國事(4)皇帝愚昧昏庸,對宦官勢力漸漸擴大渾然不覺(5)接連兩次黨錮之禍,使朝中無一良臣可勸諫皇上
80704朱純慧
[版主回覆09/27/2010 12:49:26]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很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