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歷史故事與閱讀理解能力

這次利用鄭成功與施琅的故事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並引導他們思考歷史人物評價問題。

三個班級由於時間不足一節課,所以在引導之後都是讓他們各自針對三個問題寫下自己的想法,有一個班級有一整節課的時間,所以讓他們先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再和組上的同學交換意見、補充答案,最後讓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問題。

有進行分組討論的班級,雖然最後還是各自完成學習單,但是答案大多大同小異,即使能力較差的同學,也可以藉由同學的意見補充自己的答案。其他三個班級沒有進行分組討論,比較能夠從他們的答案當中發覺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以及表達能力的好壞。閱讀理解能力與平時測驗成績並無絕對相關,有些平時測驗表現不良的同學,卻在這次學習單有驚人的表現。

到底哪一種方式對學生較有利?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各自完成學習單可以展現個人能力,但是能力較差的同學能夠學習到的就非常有限。分組討論可以讓能力強的同學提攜能力差的同學,但是卻讓老師看不清他們本身的能力。各有利弊的狀況之下,可能得要交錯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行。


701江以安

703林維哲

706劉易安

706謝昀希

705陳宇哲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從水溝蓋看見地方文化特色:牛罵頭

牛罵頭是台中清水的舊地名,這裡原是平埔族拍瀑拉族Gomach社的聚居地,牛罵頭即Gomach的音譯。

根據劉益昌教授〈台灣的考古遺址〉一文,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台灣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蜂起,一方面是大坌坑文化分處各地之後長期發展的地方性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外來文化的移植。這個時代的文化,包括圓山文化早期、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和東部地區的繩紋紅陶文化,年代距今4500至3500年之間。
圓山文化具有許多外來移民文化特質,已為學者所公認,其來源可能是廣東沿海的海豐到香港之間,劉益昌教授認為可能比較接近以韓江流域為中心的三角尾—菝仔園文化的早期階段。中南部以繩紋紅陶為主的牛罵頭、牛稠子文化應是在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基礎上逐漸演化發展而來。

根據維基百科,牛罵頭文化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手製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資料來源:劉益昌,〈台灣的考古遺址〉,《台灣史論文精選(上)》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從水溝蓋看見地方文化特色:鹿港

今年再次造訪鹿港,意外地在鹿港藝術村旁發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水溝蓋,而且一系列的水溝蓋呈現了鹿港的文化風貌,真的令我驚喜不已。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烏魚寮原為鹿港港灣外的一座浮嶼,為鹿港鎮立圖書館一帶,港灣可延伸到日茂行前,經泊仔寮、新宮口,埔頭、瑤林、九間厝、後宅、車圍、頂菜園、下菜園,最後到鹿港地藏王廟一帶。








九曲冬陽


意樓春深


鹿港飛帆

鹿港普渡歌

是不是很有意思?可惜的是這樣深具特色的水溝蓋並未在鹿港其他街道看到,如果能夠在鹿港普遍使用,是不是更能凸顯鹿港的在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