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劉益昌教授〈台灣的考古遺址〉一文,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台灣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蜂起,一方面是大坌坑文化分處各地之後長期發展的地方性適應,另一方面則是外來文化的移植。這個時代的文化,包括圓山文化早期、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和東部地區的繩紋紅陶文化,年代距今4500至3500年之間。
圓山文化具有許多外來移民文化特質,已為學者所公認,其來源可能是廣東沿海的海豐到香港之間,劉益昌教授認為可能比較接近以韓江流域為中心的三角尾—菝仔園文化的早期階段。中南部以繩紋紅陶為主的牛罵頭、牛稠子文化應是在大坌坑文化晚期的基礎上逐漸演化發展而來。
根據維基百科,牛罵頭文化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手製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可看出承續了大坌坑文化。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有墓葬出土。
資料來源:劉益昌,〈台灣的考古遺址〉,《台灣史論文精選(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