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溥儀—清朝末代皇帝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西太后在頤和園度過了她的七十四歲生日,患了痢疾,臥病的第十天,突然做出了立嗣的決定。跟著,光緒和慈禧就在兩天中相繼去世。從此,注定了溥儀如悲劇般的一生。


當時年僅三歲的溥儀不會知道慈禧的決定對他的家族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也不會了解他的生活即將發生什麼變化。


光緒三十四年舊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ㄚ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太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哄勸聲。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著隨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內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福晉正昏迷不醒,一會被叫進去看老福晉,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著送未來的皇帝進宮。這樣鬧騰好大一陣,老福晉甦醒過來,被扶送到裏面去歇了,這裡未來的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內監過來抱他。內監苦笑著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則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可是攝政王只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


家裡的老人給我說的這段情形,我早已沒有印象了。老人們說,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著乳母給結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奶來餵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內監抱我見慈禧太后。


我入宮後的第三天,慈禧去世,過了半個多月,即舊曆十一月初九,舉行了「登極大典」。這個大典被我哭得大煞風景。


大典是在太和殿舉行的。在大典之前,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領侍衛內大臣們的叩拜,然後再到太和殿受文武百官朝賀。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禮結束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議起來了:「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說要回家可是什麼意思啊?」…一切的議論,都是垂頭喪氣的,好像都發現了不祥之兆。


我糊里糊塗地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塗地退了位。在最後的日子裏所發生的事情,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毡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得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登極及退位都是在別人的控制之下進行,溥儀就像個繫著線的傀儡,一輩子遭人操弄著。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