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霧峰林家:萊園


光緒19年(1893)林文欽考中恩科舉人,中舉之後,為娛養母親羅太夫人,乃於霧峰山麓興築"萊園",取老萊子彩衣娛親之義,日治時期林獻堂繼續擴建。萊園與新竹林占梅的潛園、鄭用錫的北闊園、板橋林本源邸園號稱台灣四大名園,萊園講究人工與自然的巧妙結合,讓萊園獨樹一格,其中"萊園雨霽"更成為台中十二勝景之一。


在林文欽創建時期,整個園景與後面的火焰山九九山峰連成一片,沒有任何界限。所以萊園早期的範圍大小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大可三十畝,合山計之可百畝。萊園搗衣澗引山泉水,順著地勢蜿蜒到達五桂樓的小習池畔,造就園內無數個景緻。這種巧妙的配合天然地貌的利用與改造,配合園景與大自然環境的一氣呵成,可謂達到"因地制宜"與"巧於因借"的自然山水園林特色。


至林獻堂擴建時期,將整個園景逐漸縮小到萬梅崦下,萊園與九九山峰的連結被切斷,整個園景的界線開始被勾畫出來。



萊園園門及木棉橋。原為四方亭形式,1921年改建為現今所見的巴洛克式園門。林幼春在園門上題有"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一副對聯,意指萊園主人效法古代陶淵明及林和靖等人的隱士精神,淡泊名利,高風亮節,不為五斗米折腰。


木棉橋於1930年原木橋改建為水泥橋,因橋畔種有木棉樹而得名。



搗衣澗。萊園溪發源於火燄山九九山峰,蜿蜒流過萊園,往昔婦女就地洗衣服,拿著木棒,和著河泥與茶渣一起搗衣,達到清潔效果,故稱為搗衣澗。



門上題有"萊園"二字。



九二一大地震毀掉了霧峰林宅七成以上的建築組群,萊園入口亦崩塌只剩下這個屋頂,目前將之放在園內,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



飛觴醉月亭與虹橋。飛觴醉月亭建於荔枝島上,本為梨園表演的戲台,三面有牆,每逢春秋佳日梨園子弟在此演戲娛親。羅太夫人逝世後,1936年林獻堂將之改建為四面透空的格局,作為文人雅士聚會、把酒論詩詞之處,並引詩仙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之"飛觴而醉月"一詞,得名"飛觴醉月亭"。當年櫟社文人在此飲酒賞月,吟詩作對,杯觥交錯之際,分不清是人醉了,還是月醉了?


虹橋為後來增建,原本至荔枝島並無連接橋樑,只有依賴小船,輕舟渡過微皺的池水,駛入美景,相當詩情畫意。


九二一大地震後,飛觴醉月亭由林家後人自行出資修復,成為霧峰林宅中最早修復的建物。



五桂樓殘跡。五桂樓前植有五棵桂樹,代表霧峰林家頂厝的五位堂兄弟: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希望他們能富貴騰達,故名為五桂樓。屋身為二層樓構造,為羅太夫人起居之所,陽台為觀戲之處。五桂樓於1906年建築完成,常有櫟社騷人墨客在此吟詩作對,梁啟超曾走訪霧峰林家與林獻堂共商國家大事時,在此居住五天,並親為萊園提了十二首詩,稱為"萊園雜詠"。(梁啟超的真跡目前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展出至2月28日,見:蔣渭水行跡導覽(下)一文)


九二一大地震後,五桂樓只剩下三堵斷垣殘壁,十年來一直未能重建,目前已爭取到重建許可,期待五桂樓的昔日風華得以重現。



林氏祖塋。建於萊園山弧形小丘的向陽坡上,於大正10年(1921)興建,墓塚中間是17世的林母羅太夫人,左右為19世,左為林獻堂夫婦,右為林階堂夫婦。



古墓占地廣闊,墓園以西式水泥洗石子為主要建材,墓碑為泉州石材,旁邊有兩頭鎮墓用的石獅及拱墓的石象泥塑,所有雕刻如木雕般細緻。



鎮墓的石獅。



石象及燈。燈有指引之意,燈的發音(台語)亦有添丁之意。



古墓兩側的石椅上有櫟社詩人的詩文,這是林幼春所題。



石頭公。位於林氏祖塋步道旁的巨卵石,紋路貌似長者慈顏彷彿自然天成,是林家祖塋的后土,也可能是為了紀念霧峰林家的開台祖林石。



在慈祥和藹的老人臉部紋路中,隱含了"后土"二字。



萊園目前與明台中學合而為一。明台中學的前身是"一新會"、"一新義塾",1932年由林獻堂及其子林攀龍所創立,以"萊園一家、互相扶助"八字箴言訓勉後進。1949年正式成立"私立萊園高級中學",林獻堂為首任董事長,林攀龍任校長,幾經改制、轉型,於1979年遷入萊園。萊園中學的遷入使得部分古蹟遭到破壞及移動,當時曾引起一些爭議,但是林家後人卻認為"寓學校於古蹟"是最好的利用古蹟方式,使之成為台灣難得一見的古蹟與學校相結合的典範。




寓學校於古蹟之中。 




櫟社成立於1902年,為台灣改隸後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詩社之一,其首倡者乃霧峰下厝林家之林癡仙和林幼春叔侄,二人極負詩名,有大阮小阮之稱。櫟社之名乃林癡仙所取,他說:「吾學非世用,是謂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櫟社為一遺民集團,在日治時期是無用之人,故以無用之木的櫟命名,內心實無限淒涼。但無奈中仍企圖苟延一線生機,維繫傳統文化,詩社正符當時仕紳之需要。其活動主要為以詩會友,互相唱和,既可淬煉詩文,又可聊慰故國之思。1921年,積極從事民族運動的林獻堂等人加入櫟社後,帶入濃厚的政治色彩,同時也是歷史最為風光且最為昌盛的年代。大家歡慶二十週年,並塑造此碑以為紀念,此碑被譽為全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


 



 


感謝山水人文學會的吳智慶老師辦理這次活動,使我能夠親自造訪霧峰林家,完成多年來的心願。也感謝明台中學的彭永康老師,他專業而詳盡的解說使我獲益良多。



  • 留言者: 瑚璉腳
  • Email: fmt668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02-28 00:33:28

春遊萊園



分類:台灣行腳

2011/02/27 23:05





2011/02/25 20:43


搶救忠實第大家來開講 開講前(邱垂都攝2011.01) 忠實第不怕你來講







2011/02/20 23:23



      中台灣最美的宅院   霧峰林家修復後重生 &


...《 詳全文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霧峰林家:景薰樓


景薰樓為霧峰林家頂厝代表建築,整體共分三落,入口為重簷歇山式門樓,外牆有交趾陶裝飾。



門樓右側有林獻堂(號灌園)題字,內部有櫟社諸賢題詩畫作。



第一院落及葡萄棚架。林家宅園的所有建築群都是坐東朝西,因此正身前都有拜亭,甚至設瓜棚、葡萄棚架以遮蔽陽光。



第一進門楣上原掛有文魁匾,現為避免遺失,由林家子孫收藏保存。光緒19年(1893),林獻堂父親林文欽考中恩科舉人,此乃林家從未有過之殊榮。其後頂厝林家即拋棄傳統,棄武從文,並致力修身,這對林獻堂亦有激勵作用,使其終生好學不倦。




公媽廳裡原掛有"海國春暉"匾額。



公媽廳內的神龕雕工相當精細。



在公媽廳的拜亭上方有一手繪時鐘的小裝飾物,相當可愛。



"陋何有"三字饒富趣味。



阿罩霧圳從門前流過,屬風水上之迎水納財,右護龍較左護龍長可攬聚財氣。



從公媽廳背後穿越王爺門望向第二進。



第二院落迴廊地磚,作水滴滴下散開的形狀,真是處處精緻,處處講究。



第二進。林獻堂即居住於此。



第二進內部。林獻堂時所創新使用的藍色,比傳統靛藍色更為明亮,在當時的中台灣蔚為風尚,故有"中部藍"之稱。



第二進內部的花瓶門。



房間裡尚有一閣樓,二二八事件時,嚴家淦曾躲藏於此。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嚴家淦正巧在台中,彰化商業銀行在1947年2月28日召開股東大會與第一屆董事會,並於3月1日上午在台中彰銀總行舉行成立典禮,當時嚴家淦以財政處長身分與會。2月28日開完董事會後,他前往日月潭遊覽,翌日想回台北,但因公路不通無法回去,而到霧峰林家求援。嚴家淦等人到林家時,林獻堂不在家,由楊水心夫人予以收留,但消息為家僕洩漏,以致住家遭群眾包圍與破壞。3月6日,林獻堂為避免不必要的困擾,由其子林猶龍將嚴家淦等人帶往由警防團防衛的民眾旅社。但嚴家淦等人去後,認為太狹窄,人多又髒,不願待在旅社,故又返回林家居住。3月9日,嚴家淦得知援軍已至台灣,急欲返回台北,請林獻堂協助,林獻堂雇用一貨車協助嚴家淦於3月15日平安歸抵台北。事後嚴家淦始終將此事謹記在心,並深表感激。



我非常喜歡右邊兩條護龍之間的這條通道。



通道裡有一間僕人使用的洗澡間,左邊的圓型鍋爐可燒熱水,右邊是冷水。



一聽到連僕人都可以有這等享受,大家直呼太不可思議了。



有多少妯娌間、孩子間的大小事是發生在這樣的通道當中。



子孫巷。林家的子姪就在這樣的通道當中嬉戲。



獨立的通道可使家中女眷避開訪客,站在其中,也頗能體會"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受。



霧峰林家:頂厝

頂厝是林甲寅次子林奠國族支所居住的複合住宅,因位於北面,故稱為"頂厝"。林奠國一支先是由蓉鏡齋原址開始(原為草屋),逐次擴充至景薰樓組群,由前落、中落,然後是後樓,最後再添加第四進。日治時期尚有新厝、頤圃的營建。



蓉鏡齋為林奠國時代所興築之紅屋瓦土繫磚造三合院,光緒13年(1887)前後改築成蓉鏡齋,作為私塾(俗稱新學堂)。目前蓉鏡齋尚在修建中。



蓉鏡齋前庭靠圍牆處有一仿孔廟之制所掘之泮池。林獻堂7歲時(光緒13年)即在蓉鏡齋接受啟蒙教育,啟蒙師何趨庭國學根基甚佳,對林獻堂少年時代的學養、傳統士人性格的涵養助益甚大。



景薰樓為頂厝代表建築,乃林奠國於同治3年(1864)之前開始興築,直至林文欽於光緒25年(1899)才整個完成,前後營建時間拖延很長。。



頤圃。此地原被拿來充當穀倉及客房,明治39年(1906),林紀堂整理做為嬉遊偃息之地,名之曰"頤圃",遍植菊花,後來林紀堂且在東面專為他的夫人起蓋二層洋樓,是林家建築中少見的洋樓建築。戰後,林鶴年將之部分改建,闢地下室做為舞池,常常招待中部政界人士歌舞嬉戲。



頤圃入口。



寧靜而優雅的院落。



林鶴年是林烈堂第四子,1940年畢業於東洋音樂學校,回台後投身於台灣新劇運動,與同志三十餘人組成"台灣蝴蝶演劇研究會",1951年當選為首屆民選台中縣縣長,隨後於1957、1964年分別當選第三、五屆縣長。


林鶴年不僅在政治上展露頭角,更是聲樂家,戰後編撰"鶴林歌集",為中部最早之歌集,並創立台中市音樂協會。而台中縣縣徽、縣歌、台中市歌、霧峰國小、台中農校校歌、勿忘在莒歌、甚至連新竹市民富國小校歌都是由林鶴年作曲,被譽為"音樂縣長"。愛好音樂的林鶴年喜愛在門柱上使用豎琴的裝飾。



頤圃採用日洋混合的建築形式,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日式黑瓦。左廂為演奏空間,右廂為宴客及生活起居空間。




內部擺設。



"爾瞻爾達"。林鶴年當選縣長後大家對他的期許,希望他看到的都要做到。



精緻的雕花屏風。



廂房外側掛上女主人的美麗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