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霧峰林家:景薰樓


景薰樓為霧峰林家頂厝代表建築,整體共分三落,入口為重簷歇山式門樓,外牆有交趾陶裝飾。



門樓右側有林獻堂(號灌園)題字,內部有櫟社諸賢題詩畫作。



第一院落及葡萄棚架。林家宅園的所有建築群都是坐東朝西,因此正身前都有拜亭,甚至設瓜棚、葡萄棚架以遮蔽陽光。



第一進門楣上原掛有文魁匾,現為避免遺失,由林家子孫收藏保存。光緒19年(1893),林獻堂父親林文欽考中恩科舉人,此乃林家從未有過之殊榮。其後頂厝林家即拋棄傳統,棄武從文,並致力修身,這對林獻堂亦有激勵作用,使其終生好學不倦。




公媽廳裡原掛有"海國春暉"匾額。



公媽廳內的神龕雕工相當精細。



在公媽廳的拜亭上方有一手繪時鐘的小裝飾物,相當可愛。



"陋何有"三字饒富趣味。



阿罩霧圳從門前流過,屬風水上之迎水納財,右護龍較左護龍長可攬聚財氣。



從公媽廳背後穿越王爺門望向第二進。



第二院落迴廊地磚,作水滴滴下散開的形狀,真是處處精緻,處處講究。



第二進。林獻堂即居住於此。



第二進內部。林獻堂時所創新使用的藍色,比傳統靛藍色更為明亮,在當時的中台灣蔚為風尚,故有"中部藍"之稱。



第二進內部的花瓶門。



房間裡尚有一閣樓,二二八事件時,嚴家淦曾躲藏於此。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嚴家淦正巧在台中,彰化商業銀行在1947年2月28日召開股東大會與第一屆董事會,並於3月1日上午在台中彰銀總行舉行成立典禮,當時嚴家淦以財政處長身分與會。2月28日開完董事會後,他前往日月潭遊覽,翌日想回台北,但因公路不通無法回去,而到霧峰林家求援。嚴家淦等人到林家時,林獻堂不在家,由楊水心夫人予以收留,但消息為家僕洩漏,以致住家遭群眾包圍與破壞。3月6日,林獻堂為避免不必要的困擾,由其子林猶龍將嚴家淦等人帶往由警防團防衛的民眾旅社。但嚴家淦等人去後,認為太狹窄,人多又髒,不願待在旅社,故又返回林家居住。3月9日,嚴家淦得知援軍已至台灣,急欲返回台北,請林獻堂協助,林獻堂雇用一貨車協助嚴家淦於3月15日平安歸抵台北。事後嚴家淦始終將此事謹記在心,並深表感激。



我非常喜歡右邊兩條護龍之間的這條通道。



通道裡有一間僕人使用的洗澡間,左邊的圓型鍋爐可燒熱水,右邊是冷水。



一聽到連僕人都可以有這等享受,大家直呼太不可思議了。



有多少妯娌間、孩子間的大小事是發生在這樣的通道當中。



子孫巷。林家的子姪就在這樣的通道當中嬉戲。



獨立的通道可使家中女眷避開訪客,站在其中,也頗能體會"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