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花園建於1858年,由園林與宅第建物所構成,包括頂厝、下厝及萊園三大部分,是台灣史上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落。如此珍貴的歷史遺跡卻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幾乎全毀,這十年來耗費了六億多的經費將之重建,使得霧峰林家得以重現於世。1/17跟隨山水人文學會吳智慶老師的腳步,在明台中學彭永康老師的帶領下,我得以一償多年來的宿願,走訪霧峰林家。
下厝是林甲寅長子林定邦族支所居住的處所,地處南方故稱下厝。從齊柏林的這張空拍照中可以清楚看到下厝群的格局,由右至左分別是將軍府、大花廳及宮保第。(感謝齊柏林提供)
將軍府又稱二房厝,是林文明於同治三至九年間所興建的官邸,共五進,日治中期曾進行改建。林文明參加平定太平軍與戴潮春之役,立下不少戰功,曾官拜副將,但最後卻慘死於公堂之上。
大花廳為林家公共宴會場所,興建於光緒十六至二十年,為三進五開間福州式建築,有一精緻的戲台及露天的觀眾席。林家子姪每有結婚、生日等喜事,必招聘戲團演出,盛極一時。
宮保第尚在修建當中。林文察於咸豐八年擴建宅邸時,首先起蓋今日宮保第的中落,等到林文察戰死漳州,同治三年底清廷下詔予林文察加贈"太子少保"銜,其子林朝棟才開始擴建。
工人看到我們在拍照,竟然急急的將大門關上。
宮保第面闊十一開間,縱身五進格局,為全省民宅所罕見。
終於親眼見到我嚮往已久的霧峰林家,內心的激動是可以想見,但是當我看到改建過後的簇新房舍時,不禁也有些悵然。花費六億多,在原地依照舊有規模、樣式重建的林家宅第,氣勢依舊,但古樸的歷史風味全失,這恐怕是古蹟維護中最矛盾、也最難解決的課題。好在,在九二一大地震將霧峰林家震毀之前,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市素貞興慈會曾委託台大黃富三教授及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進行"霧峰林家歷史與宅園研究",從民國73年開始,歷時三年半的研究工作留下豐碩的成果,研究後所出版的"台灣霧峰林家建築圖集"中可以看見在修建之前的原貌,當然也包括破敗及傾毀的部分。更珍貴的是研究者所繪製的建築透視圖、立面圖、剖面圖等,僅能從平面觀察的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繪圖了解整個霧峰林家的格局及其架構,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