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厝是林甲寅次子林奠國族支所居住的複合住宅,因位於北面,故稱為"頂厝"。林奠國一支先是由蓉鏡齋原址開始(原為草屋),逐次擴充至景薰樓組群,由前落、中落,然後是後樓,最後再添加第四進。日治時期尚有新厝、頤圃的營建。
蓉鏡齋為林奠國時代所興築之紅屋瓦土繫磚造三合院,光緒13年(1887)前後改築成蓉鏡齋,作為私塾(俗稱新學堂)。目前蓉鏡齋尚在修建中。
蓉鏡齋前庭靠圍牆處有一仿孔廟之制所掘之泮池。林獻堂7歲時(光緒13年)即在蓉鏡齋接受啟蒙教育,啟蒙師何趨庭國學根基甚佳,對林獻堂少年時代的學養、傳統士人性格的涵養助益甚大。
景薰樓為頂厝代表建築,乃林奠國於同治3年(1864)之前開始興築,直至林文欽於光緒25年(1899)才整個完成,前後營建時間拖延很長。。
頤圃。此地原被拿來充當穀倉及客房,明治39年(1906),林紀堂整理做為嬉遊偃息之地,名之曰"頤圃",遍植菊花,後來林紀堂且在東面專為他的夫人起蓋二層洋樓,是林家建築中少見的洋樓建築。戰後,林鶴年將之部分改建,闢地下室做為舞池,常常招待中部政界人士歌舞嬉戲。
頤圃入口。
寧靜而優雅的院落。
林鶴年是林烈堂第四子,1940年畢業於東洋音樂學校,回台後投身於台灣新劇運動,與同志三十餘人組成"台灣蝴蝶演劇研究會",1951年當選為首屆民選台中縣縣長,隨後於1957、1964年分別當選第三、五屆縣長。
林鶴年不僅在政治上展露頭角,更是聲樂家,戰後編撰"鶴林歌集",為中部最早之歌集,並創立台中市音樂協會。而台中縣縣徽、縣歌、台中市歌、霧峰國小、台中農校校歌、勿忘在莒歌、甚至連新竹市民富國小校歌都是由林鶴年作曲,被譽為"音樂縣長"。愛好音樂的林鶴年喜愛在門柱上使用豎琴的裝飾。
頤圃採用日洋混合的建築形式,以白色為基調,搭配日式黑瓦。左廂為演奏空間,右廂為宴客及生活起居空間。
內部擺設。
"爾瞻爾達"。林鶴年當選縣長後大家對他的期許,希望他看到的都要做到。
精緻的雕花屏風。
廂房外側掛上女主人的美麗倩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