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沈葆楨的在台防務:旗後砲台


為加強台灣的防務,沈葆楨除興建億載金城之外,還在打狗地區興建旗後(威震天南)及港口(雄鎮北門)兩處砲台,共同扼守打狗港。旗後砲台於光緒元年(1875)開始興建,光緒二年完工,由英國工程師設計,屬西式砲台,但其正門入口卻十足的中國式,尤其是兩邊門牆上用磚砌成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囍"字頗具傳統吉慶的象徵意義,在台灣砲台古蹟中相當少見。



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敗,光緒21年(1895)年日艦"吉野"號兵臨打狗港,砲擊旗後砲台,擊毀門額上的"威震"二字,只留下"天南"二字,但現今站在門額下,"威震"兩字的痕跡仍隱約可見。



旗後砲台的形狀結構呈"目"字形,有操練場、指揮所、彈藥庫及營房。



連接操練場的紅磚通道



操練場上方的砲座



營房



砲台的紅磚砌法相當講究



從砲台眺望打狗港。形式險要的砲台是當年的軍事要塞。



2006年適逢旗後砲台建置完成130周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旗後砲台設置古蹟故事館,展示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各文化館舍資訊,晚上似乎會有燈光投射。我沒能在這裡待到晚上,所以無緣得見燈光照射下的旗后砲台,不知在燈光的映襯下能否凸顯歷史的蒼茫?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沈葆楨的在台防務:恆春古城


恆春古名"瑯嶠"或"琅嶠","琅嶠"是地名,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犯台灣,琅嶠遭受攻擊。沈葆楨抵台之後,積極籌辦台灣的各項防務。光緒元年,沈葆楨奏准在琅嶠築城設縣,並更名為"恆春",取此地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之意。恆春古城為台灣現存古城中較為完整的城池,其建造直接受日本侵犯台灣的影響,也促使清廷對台灣的積極建設,城池的保存就是做為這段歷史的實證。



南門最容易被發現,因為它位於重要的交通路口。



歷經戰亂、地震等災害,恆春城的四個城門仍能保存下來,現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從東門可以爬上城牆,城牆修建完成後可連接至北門。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沈葆楨的在台防務:億載金城



同治十三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藉口,大舉發兵攻打台灣,暴露了日本的野心,使清廷治理台灣的態度由消極轉趨積極。正當台灣軍情吃緊時,清廷調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命其火速來台勘察戰情,並全權籌辦對日防務諸事。沈葆楨到台灣,先抵安平,在巡視了沿海攻防形勢後,認為依台灣綿延亙長的地形,應以府城為鞏固之本。因此建議在安平海口,仿西式新法,建立大砲台,安置西洋巨砲,以收遏阻敵艦,保護府城之效。



光緒二年八月,全台第一座西式砲台落成,城門門額上有沈葆楨所題"億載金城"四字。



內側門額上書"萬流砥柱"四字。



裡面方形的寬廣空地是士兵操練演習的場所。


億載金城不僅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砲台,也是全台第一座配備英國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形制完備,規模宏大,加上無窮的砲威,真可說是台灣南北砲台中,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億載金城的創建,原是為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軍隊,當時因事件及早平息而未派上用場,但後來億載金城卻分別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割台戰役中,大展雄威,有效嚇阻了敵軍侵入,展現出固若金湯的臨海防禦力量。民國72年內政部指定為國家一級古蹟。



目前所見三尊阿姆斯壯大砲都是民國64年仿製的。



圍繞砲台四周的護城壕可防敵軍侵入,如今台灣早已遠離戰火,只見黑天鵝在護城壕中悠游自在。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林爽文事件之賞與罰

         台灣林爽文之役,自乾隆511127日起事,至乾隆532月初5日莊大田等被捕而平定南北兩路動亂,前後歷時一年又三個月。除了平亂有功的福康安、海蘭察等功臣得到封賞以及死難官兵得到撫卹外,皇帝很重視台灣當地「義民」的獎賞。乾隆5211月初8日福康安攻進諸羅縣城時,他還不知道在五天之前皇帝已將諸羅縣名改為嘉義,取嘉獎義民之意。亂平之後,福康安上奏稱在南路東港上游,有粵民一百餘莊,誓不相從莊大田,並同心選出壯丁八千多人,由舉人曾中立等領導,共同防禦天地會民軍,請皇帝嘉獎。乾隆親自寫「褒忠」二字匾額,並賞給曾中立官職。在北路彰化一地,楊振文與曾大源在林爽文起事時,拒絕入伙,棄家逃到泉州,後隨福康安征台,在鹿港一帶招募義民並參戰,經福康安上奏,亦賞以官職以嘉許其忠誠之心。


至於附從林爽文作亂的人當然應該受罰。在變亂中參加林爽文民軍的,不論是漳州人是泉州人,事後都受到遷徙內地的處分。有人被編入大陸清軍內當兵,藉以約束,情節較重者被發往湖南、貴州、廣西煙瘴地區,交與地方官嚴加管束。還有在作戰中被清軍俘獲的很多人,則被充軍到黑龍江等處,分給滿洲兵丁為奴,以防止他們逃回原籍。清廷如此措施,據說是怕他們留在台灣,滋生事端。


參加林爽文亂事死亡及遷徙內地的人,他們所有的田產被政府充公。林爽文與其他要犯的祖墳,不論在台灣的,或是在內地的,都給刨挖,以示懲罰。林案要犯的子孫,十五歲以上的處死,十五歲以下則送到北京內務府進行閹割手術,充當太監,以備宮廷灑掃之用,前後分三批解送,共有三十七名幼童,其中年齡僅四、五歲者達六、七人,極為悽慘。


資料來源:陳捷先,乾隆寫真》(台北市:遠流,2002




林爽文事件平定後,乾隆特頒御筆記功詩五篇,刻成石碑十塊連石龜碑十隻。其中滿文四塊、漢文四塊、滿、漢文合刻二塊,其內容是平定臺灣之二十功臣之贊序及消滅臺灣逆賊林爽文記事。這十碑十龜由大陸運抵臺南府城福安坑水門口,準備換小船登岸時,其中一隻石龜座,不慎掉入海中,只剩下十碑九龜上岸,其中九碑九龜運至臺南山仔尾福康安生祠安置,剩下一塊石碑則再補刻石龜一隻,運送諸羅縣(今嘉義市)安置於福康安生祠。掉入海中的石龜在日治時期被人發現並撈起,民眾則將之供奉於南廠王宮口。民國49年,這些御製大石碑被台南市政府安置到赤崁樓的海神廟旁,供人觀賞憑弔。至於嘉義地方的一塊生祠紀事詩碑,現在仍放在中山公園中。



平定台灣林爽文事件被乾隆皇帝列為十全武功之一,乾隆自己留下不少詩篇歌頌他的決策與成就。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蔣渭水大稻埕行跡導覽(下)



九間仔民眾講座舊址,這是大稻埕第二個講座兼讀報社。蔣渭水認為,民眾不但有來聽的權利,並有登壇發表言論的自由。民眾講座常舉辦演講會,但在辯士進行演講時,日本警察都會再旁監視,若辯士有過當的言論,警察就會高喊:「辯士注意」或「辯士停止」。因此,講座也常進行四書五經的研讀,等到警察走了再開始演講。







春風得意樓舊址。1917年蔣渭水在此開設有三間店面規模的大型酒樓—春風得意樓,這裡成為蔣渭水結交天下豪傑的場域。1920年蔣渭水在此舉行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的應援餐會,台灣文化協會定期幹部會議、林獻堂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委員餞別宴或洗塵宴也經常在此舉辦。



北福大稻埕大樓,位於保安街、重慶北路口,採仿巴洛克式建築,原來是台鳳公司的發跡地。1996年北福機構購得土地,預定要拆除重建,經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協調,給予2060平方公尺的容積獎勵,保留部分歷史建物,為了還原這棟建築的風貌,業者興建時,特別找古建物工匠的後人,還原建物中的一磚一瓦。2002年10月,地下三層、地上十四層,總工程費四億元,新舊並存的大稻埕商業辦公大樓落成,四樓以下的立面保持原有的歷史風格,四樓以上是貼上大理石的現代建物。建物推出時,以每坪39萬元,總銷售金額十五億元價格全棟推銷,較附近地區房價高約三成。



新舊並存的大樓



在獎勵措施下,新建物也盡量以大稻埕舊有建物的特色來興建。



導覽行程的最後,我們回到大同分局三樓,即台灣新文化運動記念館籌備處參觀霧峰林家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特展。霧峰林家提供了相當多的珍藏在此展出。



台灣文化協會所發行的台灣民報



梁啟超造訪霧峰林家時所留下的真跡。



從舊明信片中看到霧峰林家所辦的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



導覽解說結束之後,我帶著女兒造訪最後一站蔣渭水紀念公園。其實當時已經接近正午十二點,艷陽高照,實在擔心已經走了兩個小時的女兒不願意再走了,但是已經來到這裡,沒能看看蔣渭水紀念公園又覺得萬分可惜,所以硬拖著女兒前往,好在那裏有溜滑梯,趁著女兒玩溜滑梯的時候,趕緊拍幾張照片。



 


蔣渭水紀念公園裡有台灣文化協會會員紀念碑、台灣民眾黨黨員紀念碑,還有蔣渭水最有力、最動人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解說非常詳盡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老師,他的熱情真的很令我感動。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的老師及同學們。這樣的場景會令我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當年跟隨著王啟宗老師探訪台灣各地的古蹟,老師總是快步走在前頭,我們總是落在後面散成一大串,圍繞著老師拼命拍照、做筆記的畫面仍歷歷在目。真沒想到畢業多年之後還會再參加古蹟的導覽行程,而一個早上的活動更令我對恩師倍感懷念。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蔣渭水大稻埕行跡導覽(中)



大稻埕實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1921年蔣渭水、林獻堂等台灣民族運動人士在靜修高等女學校(今靜修女中)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1921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召開,當時開會的地點就包覆在前方那棟三層樓的建築物中。靜修女中修建時將舊有建物保留了下來,不過因為是私立學校,並不對外開放,以致無緣得見,老師說可以等靜修校慶對外開放時再進入拍照。我倒是想,不知道有沒有哪個學生讀靜修的,可以幫我拍張照片呀?



路上經過的蓬萊國小在日治時期是女子公學校,目前校門是仿公學校的校門而建,只不過是放大三倍了。附近的太平國小則是男子公學校,所以有「太平公,蓬萊媽」的說法。




經過南京西路133號時,老師告訴我們這裡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1947年2月27日傍晚,林江邁在這裡遭查緝私菸,導致衝突的發生。



街對面就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地。



這裡是台灣民眾黨本部的舊址。1927年7月10日蔣渭水推動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成立,邁向爭取參政權的政治自覺運動。1930年3月9日,民眾黨本部落成,當時是兩層樓共170坪的建築,內部設有講演專用的民眾講座兼讀報社。黨本部門口也掛著「台灣工友總聯盟本部」的招牌。民眾黨動搖日本治台國策,1931年2月18日被台灣總督禁止結社。



大安醫院舊址。1916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本部即設於此,醫院旁成為台灣民報總批發處,樓上的十間病房也成為反殖民運動家的免費旅館。



義美食品及旁邊的伊特麗即大安醫院所在地。



義美食品的櫃台是昔日蔣渭水看病的地方。



蔣渭水的腳踏車停放在這裡。



義美食品裡面放有兩張舊時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