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台灣的防務,沈葆楨除興建億載金城之外,還在打狗地區興建旗後(威震天南)及港口(雄鎮北門)兩處砲台,共同扼守打狗港。旗後砲台於光緒元年(1875)開始興建,光緒二年完工,由英國工程師設計,屬西式砲台,但其正門入口卻十足的中國式,尤其是兩邊門牆上用磚砌成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囍"字頗具傳統吉慶的象徵意義,在台灣砲台古蹟中相當少見。
清廷於甲午戰爭中失敗,光緒21年(1895)年日艦"吉野"號兵臨打狗港,砲擊旗後砲台,擊毀門額上的"威震"二字,只留下"天南"二字,但現今站在門額下,"威震"兩字的痕跡仍隱約可見。
旗後砲台的形狀結構呈"目"字形,有操練場、指揮所、彈藥庫及營房。
連接操練場的紅磚通道
操練場上方的砲座
營房
砲台的紅磚砌法相當講究
從砲台眺望打狗港。形式險要的砲台是當年的軍事要塞。
2006年適逢旗後砲台建置完成130周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旗後砲台設置古蹟故事館,展示高雄市古蹟、歷史建築、各文化館舍資訊,晚上似乎會有燈光投射。我沒能在這裡待到晚上,所以無緣得見燈光照射下的旗后砲台,不知在燈光的映襯下能否凸顯歷史的蒼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