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雍正系列之七:死因疑雲

胤禛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時,在圓明園猝然離世。根據《清世宗實錄》記載,八月二十一日雍正生病但仍照常辦公,二十三日即故世,如此突然死亡,官書未載原因,自易引起人的疑竇,再加上關於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更易引人猜測,於是不得好死的種種說法便產生了。其中,被呂四娘刺殺的說法較為風行。


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也有說是呂留良的孫女。當年,呂留良因文字獄被死後戮屍,呂氏一門,或被處死,或被遣戍。但呂四娘攜母及一僕逃出,隱姓埋名,潛藏民間。呂四娘拜師習武,勤學苦練,尤長劍術,技藝高超。後來,呂四娘喬裝改扮,混入深宮,一日,趁機砍掉雍正腦袋。或說,呂四娘的師傅,原是雍正的劍客,後離去,培養了女徒呂四娘。這個民間傳說,流傳二百多年。到1981年,曾發掘雍正泰陵地宮,未打開即作罷。但民間傳言雍正棺材已經打開,雍正的遺體有屍身而無屍首,想以此證明胤禛之頭是被呂四娘砍掉的。這些傳說,都是無中生有,純屬野史逸聞。學者認為,呂留良之案,呂氏一門,男女老幼,俱已嚴禁,不能逃逸。就連呂留良父子墳墓,都加以監視,呂女不可能逃脫。所以,呂四娘行刺雍正說,實屬子虛烏有,絕不可信。


此外,尚有雍正死於丹藥中毒的猜測。雍正早就對道家的藥石感到興趣,常服食丹藥以補元氣,並在宮中養著道士,希望道士給他治病、健身。這些情況說明他有可能服食丹藥中毒而死。


關於雍正的死因,究竟如官書所載因病而亡,或死於丹藥中毒,至今仍是個歷史之謎。


資料來源: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雍正系列之六:秘密立儲

選儲,即秘密立儲制度,是雍正留給大清的一份重要遺產。鑒於康熙帝採用太子制所引發的皇子相爭,雍正即位後不到一年,即創設秘密立儲制度,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將傳位詔書置密封錦匣中預先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乾隆繼位後認為這個辦法好,遵奉實行,後來嘉慶、道光都相繼用這個辦法立嗣,而咸豐只有同治一子,故無須用祕密立儲法。


秘密立儲制度是一項重大創革,其積極的方面是,有利於在皇子中選優,並可避免明立東宮所導致的皇子們爭奪儲位、儲君與皇帝爭權、儲君嬌縱等弊病,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收到了立國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


資料來源: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雍正系列之五:卓然政績

雍正盛年登極,年富力強,學識廣博,閱歷豐富,剛毅果決,頗有作為,在位僅短短十三年,其最主要的特點是「改革」,可以說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六點:


1.         整頓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風,標榜寬仁,吏治鬆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雍正元年正月,他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連續頒布十一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絡、不許虧空庫錢。這一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達數十人,其中有許多是三品以上大員。與曹雪芹家是親戚的蘇州織造李煦,也因為經濟虧空而被革職抄家。


2.         密摺制度:密摺運轉處理程序,因「閣臣不得與聞」,而避開閣臣干預,皇帝可通過密摺直接與官員對話,特別是官員之間互相告密、互相監督,強化了皇帝專制權力。


3.         設軍機處: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皇權專制走向極端,使清朝皇帝乾剛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許臣下阻撓旨意。


4.         改土歸流:革除雲、貴、粵、桂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派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些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


5.         攤丁入地:康熙五十年後,實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此前出生的人丁還要繳納丁銀。雍正推行丁銀攤入地畝,這項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從法律上取消了人頭稅,減輕了貧窮無地者的負擔。


6.         廢除賤籍:賤籍就是不屬士、農、工、商的「賤民」,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他們不能讀書科舉,也不能做官。雍正命令將賤民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


勤政,是雍正區別於其他帝王的一個顯著特徵。綜觀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像雍正一樣勤政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摺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他在位12年零8個月,實際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多在夜間,親筆朱批,不假手於他人,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處於承上啟下的歷史時期。雍正既繼承了康熙大帝的歷史遺產,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為乾隆強盛奠下了根基,又為乾隆繁盛準備了條件。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此人懷中揣著信函,站在鼓樓旁路邊,雙眼凝視街道盡頭,這條路穿越長安城,綿延三里,直抵警衛森嚴的西門。…近正午,岳鍾琪的座轎在轎夫、侍從簇擁下,循西街打道回衙署。此人不等岳鍾琪行至鼓樓,便奔到街上,手裡揮舞著信函,朝著岳將軍的隊伍撲去。岳鍾琪的隨從不假思索,喝叱此人站住,並把岳將軍的座轎團團圍住,不讓他再靠近。


一個精彩的故事就此展開,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一個景仰司馬遷的著名中國近現代史專家,擅長以游移於歷史與小說之間的筆法書寫,儘管佈局奇絕,但是他在史料的運用仍然謹守專業歷史學者的分寸。以這本書而言,史景遷以《大義覺迷錄》的內容為經,輔以大量的奏摺、《起居注》、《清實錄》等一手史料,復參酌各家說法。譯者溫洽溢說:「只見史景遷在龐大的資料交織下穿針引線,不能違逆資料,又要營造氣氛,維持敘述張力,這正是史景遷過人之處。」


藉由曾靜一案,雍正下令編撰《大義覺迷錄》,並「通令頒布天下各府州縣遠鄉僻壤」,以澄清即位以來種種流言,並清理異議。雍正此舉卻引起天下人競相窺視宮廷鬥爭,乾隆即位後,為求補救,將《大義覺迷錄》一書列為禁燬之類,從此消聲匿跡,只有少數或私藏民間,或流至東瀛。史景遷的這本書說的就是《大義覺迷錄》這本奇書形成、流傳、禁燬的過程。


正如史景遷所言:「或許可以說,這兩位皇帝都錯了。一個皇帝以為向天下人說明對他不利的傳言,便可讓流言不攻自破,因為眼睛雪亮的後代會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卻記得了謠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卻以為把書毀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靈。而他的子民卻以為他之所以想毀去此書,就是因為書中內容乃真有其事。」


這種種紛擾,就只因為在湖南安仁縣的路旁有個不起眼的私塾;這一切,就只因為他喚了個人,差他往另一條路上,長途跋涉,懷裡揣著封信…。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雍正系列之四:繼位餘波

雍正帝繼承皇位之日,就面臨著兄弟們的不滿和挑戰。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京城九門關閉六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入大內。箭在弦上,形勢緊張。隨後,狂風暴雨降臨在雍正已成年的諸位兄弟身上。諸弟當中境遇較好的只有三人:就是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祿和十七弟胤禮,至於其他兄弟或奪爵、或幽禁,對於其政敵胤禩、胤禟、胤禎更是毫不留情。


八弟胤禩是儲位鬥爭中的重要角色。雍正繼位後,視胤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胤禩心裡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手法,先封胤禩為親王,不久,藉故命胤禩在太廟前跪一晝夜。後命削胤禩王爵,高牆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一詞,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學者解釋為「不要臉」。胤禩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結黨,也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裡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將出家離世!」雍正哪能容許胤禟出家!他藉故命將胤禟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其名為「塞思黑」。「塞思黑」一詞,過去多認為是「狗」的意思,近來有學者亦解釋為「不要臉」。不久給胤禟定二十八條罪狀,送往保定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獄所備受折磨,以「腹疾卒於幽所」,傳說是被毒死的。


十四弟胤禎,雖與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黨同胤禩,又傳聞康熙臨終前命傳位「胤禎」而雍正黨篡改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雍正即位,先是不許其進城弔喪,又命他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將其父子禁錮于景山壽皇殿左右。乾隆繼位後,將其開釋。


雍正登上皇位之後,對骨肉同胞心狠手辣、刻薄寡恩,對待近臣也毫不容情。年羹堯及隆科多在雍正繼位過程中都曾出過力,但雍正繼位後迭興大獄,勒令年羹堯自裁,禁錮隆科多至死,可以說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至於民間對於皇位出自篡奪的傳聞異說,雍正為此親撰上諭駁斥,編纂《大義覺迷錄》一書,想為自己洗刷不白之冤。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越描越黑。乾隆繼位後,認為這個問題不宜於公開講,就將《大義覺迷錄》列為禁書,並予以銷毀,但反而更令人好奇,引發對此書更多的關注。而雍正的繼位疑雲則成為稗官野史所喜好的題材,留下許多生動曲折的故事。


資料來源: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雍正系列之三:改詔篡位?

關於雍正的繼位,有三種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


第一,遺詔繼位說。持此說者認為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上面寫著:「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改詔篡位說。持此說者認為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于四子」的說法,但這純屬傳聞,不為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這樣的遺囑,那麼:


其一,傳位給誰,應用「於」字,但「於」、「于」在清代並不通用;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于」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于」?


第三,無詔奪位說。持此說者認為:雍正登極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顯,前前後後,四十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阿哥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二百多年來,既是學術界激烈爭議的問題,也是演藝界火爆炒作的題目。馮爾康認為胤禛能在角逐中贏得勝利,有其原因。他的精明、務實而又嚴格的政治觀點和作風,會取得一部份人的支持,康熙也未嘗不因此而欣賞他、取中他,此其一。其二,他善於耍兩面派手法,從而欺騙了對手和他的父皇,使政敵不以他為意,不集中力量對付他,他從而輕巧地取得了成功。第三,他有一個集團,在關鍵時候用上了力。步軍統領隆科多,統轄八旗步軍武營,約有二萬名官兵,掌管京城內九門管鑰,由他幫助順利的控制了京城的治安和局勢,使反對派不能發動事變。川陝總督年羹堯控制內地與西北前線的連繫,發揮了震懾胤禎(皇十四子)、穩定西北局勢的作用。有了朝內外的一批骨幹和擁護者,胤禛順順當當地坐穩了龍庭。


資料來源:馮爾康,《雍正傳》(台北市:台灣商務,1992)。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雍正系列之二:圖謀大位

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為他提出的策略是:對皇父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過露所長,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友愛:大肚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沒有才能的人把你當作依靠。雍正帝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暗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在詭譎多變的鬥爭中,胤禛盡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盡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三十年的實際磨練,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雍正系列之一:繼位疑雲

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採取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就是正妻長子繼承制。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六歲的福臨繼位;順治死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后同順治商量,用遺詔決定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制」破壞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採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處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壞處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略了後者。在朝廷中果然以幾位皇子為核心,結黨鑽營,圖謀大位。康熙曾經兩度廢立太子,卻使得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化。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諭: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六十七天沒法入殮,以致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歷史疑案就此產生。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