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採取漢族的嫡長子繼承制,就是正妻長子繼承制。努爾哈赤因為曾經立長子褚英失敗,於是決定汗位的繼承由八大和碩貝勒會議推定;皇太極猝死,他的遺位繼承,也是在滿洲貴族會議上推定,由六歲的福臨繼位;順治死前,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后同順治商量,用遺詔決定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這個「遺詔制」破壞了清太祖、太宗兩代的皇位繼承由滿洲貴族會議推定的傳統,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
康熙繼承了其皇父順治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採取皇太子制。先立太子的好處是免得皇帝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壞處是皇太子同兄弟之間會產生殘酷鬥爭。康熙看到了前者,卻忽略了後者。在朝廷中果然以幾位皇子為核心,結黨鑽營,圖謀大位。康熙曾經兩度廢立太子,卻使得諸子爭奪儲位鬥爭更加激化。康熙晚年因其諸子皇位繼承糾葛而大傷元氣,鬱結成疾,悲離人世。他曾說:「日後朕躬考終,必至將朕置乾清宮內,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的境況自諭: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樹黨爭位。齊桓公剛死,諸子相攻,箭射在屍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其屍體在床上六十七天沒法入殮,以致蛆蟲爬出窗外。由此可以透出康熙大帝晚年心境的悲苦。
康熙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極,是為雍正皇帝。一段歷史疑案就此產生。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