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溥儀—偽滿洲國執政(一)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關東軍積極與溥儀接觸。在關東軍要將溥儀接往東北之前,百般承諾即將成立的是一個獨立自主、完全由溥儀做主的「帝國」。


這時佔據著我全心的,不是東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麼辦法統治這塊殖民地。它要駐多少兵,要採什麼礦,我一概不管,我關心的只是要復辟,要他們承認我是個皇帝。如果我不為了這點,何必千里迢迢跑來這裡呢?我如果不當皇帝,我存在於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呢?陳寶琛老夫子以八十高齡的風燭殘年之身來到旅順時,曾再三對我說:「若非復位以正統系,何以對待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但是到了東北之後才知道他要擔任的是「滿洲國」的「執政」。溥儀曾憤怒、抗議,甚至打算返回天津,但是最後在日本關東軍的威逼之下,溥儀只得黯然接受。


我就是這樣,一方面是渾身沒有一根骨頭是硬的,一方面還幻想著未來的「復位登極」,公開走上了這條卑鄙無恥的道路,確定了頭號漢奸的身分,給血腥的統治者充當了遮羞布。在這塊布底下,從1932223日這天起,祖國的東北完全變成了殖民地,三千萬同胞開始了染滿血淚的苦難生活。


長春車站上的龍旗和軍樂,就職典禮時的儀節,以及外賓接見時的頌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不禁有些飄飄然。另方面,我已公開露了頭,上了臺,退路是絕對沒有了。即使板垣今天對我說,你不幹就請便吧,我也回不去了。既然如此,就只好「降心遷就」到底。再說,如果對日本人應付得好,或許會支持我恢復皇帝尊號。我現在既然是一國的元首,今後有了資本,就更好同日本人商量了。由於我專往稱心如意的方面想,所以不僅不再覺著當「執政」是受委屈的事,而且把「執政」的位置看成了通往「皇帝寶座」的階梯。


在這樣自我安慰和充滿幻想的思想支配下,如何好好地利用這個「階梯」,順利地登上「寶座」,就成了我進一步思索的中心問題。我想了幾天之後,有一天晚上,把我思索的結果告訴了陳曾壽和胡嗣瑗:「我現在有三個誓願,告訴你們:第一,我要改掉過去的一切毛病,陳寶琛十多年前就說過我懶惰輕挑,我發誓從今永不再犯;第二,我將忍耐一切困苦,兢兢業業,發誓恢復祖業,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第三,求上天降一皇子,以承繼大清基業。此三願實現,我死亦瞑目。」


典禮後一個月左右,「執政府」遷到新修繕的前吉黑榷運局的房子。為表示決心,我親自為每所建築命名。我把居住樓命名為「緝熙」,係取自「詩經:大雅‧文王」「於緝熙敬止」句。我更根據祖訓「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以「勤民」樓命名我的辦公樓。我從此真的每天早早起來,進辦公室「辦公」,一直到天晚,才從「勤民樓」回到「緝熙樓」來。為了誓願,為了復辟,我一面聽從著關東軍的指揮,以求憑藉,一面「宵衣旰食」,想把「元首」的職權使用起來。


然而,我的「宵衣旰食」沒有維持多久,因為首先是無公可辦,接著我便發現,「執政」的職權只是寫在紙上的,並不在我手裡。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溥儀—復辟的渴望

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五日,馮玉祥的國民軍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之後經過一番籌劃進入日本公使館。


我在日本使館,有幾次由於好奇,在深夜帶上一兩名隨侍,騎自行車外遊。有一次我騎到紫禁城外的筒子河邊上,望著角樓和城堞的輪廓,想起了我剛離開不久的養心殿和乾清宮,想起了我的寶座和明黃色的一切,復仇和復辟的慾望一起湧到我的心頭,不由得心如火燒。我的眼睛噙著淚水,心裡發下誓願,將來必以一個勝利的君王的姿態,就像第一代祖先那樣,重新回到這裡來。「再見!」我低低地說了這兩個雙關含意的字,然後跳上車子疾駛而去…


已成年的溥儀不再完全受王公、遺老們的左右,他開始依照自己的想法籌畫復辟之路。他把希望放在聯絡、收買軍閥方面,這其中不知花了多少錢,送了多少珠寶玉器。1928年發生了孫殿英東陵盜墓事件,將他的復辟渴望推上高峰。


東陵在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峪,是乾隆和西太后的陵寢。孫殿英是一個賭棍和販毒出身的流氓軍人,在張宗昌部當過師長、軍長。1927年孫受蔣介石的改編,任41軍軍長。1928年,孫率部到薊縣、馬蘭峪一帶,進行了有計畫的盜墓。他預先貼出布告,說是要舉行軍事演習,封鎖了附近的交通,然後由他的工兵營營長顓孫子瑜帶兵挖掘,用三個夜晚的時間,把乾隆和慈禧的殉葬財寶,搜羅一空。


我聽到東陵守護大臣報告了孫殿英盜掘東陵的慈禧墓內寶物受到的刺激,比我自己被驅逐出宮時還嚴重。宗室和遺老們全激動請來了。…不論是哪一派的,不論已經消沉的和沒有消沉的,紛紛趕到我這裡,表示了對蔣介石軍隊的憤慨。各地遺老也紛紛寄來重修祖陵的費用。在這些人的建議和安排下,張園裡擺上了乾隆、慈禧的靈位和香案祭席,就像辦喪事一樣,每天舉行三次祭奠,遺老遺少們絡繹不絕地來行禮叩拜,痛哭流涕。清室和遺老們分別向蔣介石和平津衛戍司令閻錫山以及各報館發出通電,要求懲辦孫殿英,要求當局賠修陵墓。張園的靈堂決定要擺到陵墓修復為止。


起初,蔣介石政府的反應還好,下令給閻錫山查辦此事。孫殿英派到北平來的一個師長被閻錫山扣下了。隨後不久,消息傳來,說被扣的師長被釋放,蔣介石決定不追究了。又傳說孫殿英給蔣介石新婚的夫人宋美齡送去了一批贓品,慈禧鳳冠上的珠子成了宋美齡鞋子上的飾物。我心裡燃起了無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陰森森的靈堂前,當著滿臉鼻涕眼淚的宗室人等,向著空中發了誓言:「不報此仇,便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我此時想起溥偉到天津和我第一次見面時說的:「有溥偉在,大清就一定不會亡!」我也發誓說:「有我在,大清就不會亡!」


我的復辟、復仇的思想,這時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唐太宗李世民

故事一玄武門之變當中的李世民


李淵的長子建成性頗仁厚,次子世民聰睿果斷,在起兵的過程中,兩個兒子皆建立不少功勞,李淵視之如左右手。建國後,唐高祖立建成為太子,封世民為秦王,當時唐帝國需要內安外討,建成世民各建軍功,各結人才,因此造成兩個勢力。隨著軍功的不斷建立,世民漸起奪嫡之念,一方面設立文學館,廣納賢士;另一方面自請出征,造成「勳業克隆,威鎮四海」之勢。建成深感到世民對他的威脅,也要多立軍功,並對世民採取分化其部將的策略。世民屢次欲打擊建成皆失敗,改採建樹地方實力政策,又被其弟元吉告發,世民一籌莫展,由怨而生恨,就預備挺而走險,以武力對付建成元吉。


建成自恃操有玄武門的優勢兵力,不料世民以極優厚的條件,利誘建成舊部屯守玄武門的常何。待條件商妥,常何答應世民可以帶幹部武裝入伏玄武門以內禁地,世民就於六月三日上書奏建成、元吉的罪狀。當時,高祖並不明瞭世民的密計,冀求著以訊問解決他們兄弟間的糾紛。建成雖已知將有事變,但他始終認為玄武門內為法定的安全地帶,玄武門外有優勢兵力,並未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六月四日,在高祖建成兩人的錯誤判斷、未加提防的情況下,世民便孤注一擲,殺了建成元吉而獲得勝利。高祖在尉遲敬德的「宿衛」下,手敕諸軍授秦王處分。六月七日,詔立秦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太宗終於如願以償登上了皇帝寶座。


 


故事二知人善任的唐太宗


魏徵曾為太子建成的部下,當時他目睹李世民與建成暗中彼此爭權奪利,常常勸告建成早做圖謀。唐太宗誅殺建成之後,召見魏徵,責備他說:「你為什麼挑撥離間我們兄弟的關係呢?」不少人為魏徵捏一把冷汗。魏徵卻慷慨自如,從容地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太宗聽了,對他肅然起敬,厚加禮遇,提升他的官職。太宗多次召他到內宮臥室,詢問理政的策略。魏徵素有治國的才能,性格又剛正直爽,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話,沒有不滿心喜悅的。魏徵也高興遇到知己的君主,並竭盡全力效勞。唐太宗因而又撫慰他說:「你先後勸諫了兩百多件事,都符合我的心意,要不是你忠誠地事奉國家,哪兒能如此呢?」魏徵過世之後,唐太宗親自到他家悲傷痛哭,後來他曾對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代為鏡,可以知道王朝的興衰更替;以別人為鏡,可以明白自己的言行得失。我時常保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錯。如今魏徵逝世,就喪失了一面鏡子啊!」於是下詔要求臣下凡事皆需直言進諫,不要有所隱瞞。


資料來源:李樹桐,〈玄武門之變及其對政治的影響〉,載於氏著《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65)。許道勳注譯,《新譯貞觀政要》(台北市:三民,1995),卷二任賢第三。


問題


1.          故事一當中的李世民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奪得帝位?你認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          故事二當中的唐太宗是個怎樣的君主?說說你的看法。


3.          不少帝王如明朝憲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把唐太宗視為治天下的聖君;南宋大儒朱熹卻認為唐太宗的所作所為皆出自於他的私心,只是因為他懂得假仁借義,所以才得以成功。對於同樣的一個人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評價?請說說你的看法。



  • 留言者: 培根
  • Email: Patrick402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8 21:53:53

1.殺害兄弟,聰明使他能夠想出攻進玄武門的策略,也使他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聽進諫言治理好國家


2.明辨是非的人,他知道什麼事該聽什麼建議


3.都是主觀的認為,也有可能是因為站在不同的立場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竹林七賢

中國自東漢末年以降,由於朝綱不振,外戚、宦官相互傾軋,政治日趨腐敗,知識分子受到迫害,連連發生了幾次黨錮之禍;接著又有董卓之亂,使得天下動盪不安,戰爭連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篡國竊位,習以為常,戰事不斷。在這段期間,由於時局不穩,政治黑暗,民生塗炭,於是有不少人士,抱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消極避世態度,退隱山林,不是不問世事,便是喝酒佯狂、裝瘋賣傻,以求自全,彼此互相影響,慢慢形成一股風氣。


兩漢四百多年的儒學、經學教化,到了東漢已達高峰,但是物極必反,東漢晚期儒學經典的研究已大不如前。再加上東漢末年,幾次的黨錮之禍,不少儒生遭到戕害,儒學逐漸中衰,漸被玄學的思潮所取代。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學說再度興盛,佛學也在中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這些都成為玄學的重要內涵。


魏晉玄學始於魏初的何晏、王弼,盛行於竹林七賢。當時有清談名士山濤、嵇康、阮籍、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喜愛聚會竹林中談辯玄理,時人稱為「竹林七賢」。


山濤:山濤隱居,行事低調,生活嚴謹,不同於其他「七賢」言行放蕩。他到了四十歲才出仕為官。有一次,袁毅因貪汙遭查辦,官吏在袁家搜出一本簿子,上頭把接受賄賂的對象,記載得一清二楚,山濤也名列其中。山濤被押回朝後,表示對方用以賄賂的一百斤絲,原封不動存放在閣樓。官府搜查之後,果然看到一百斤絲已蒙積四年的灰塵,這才被他嚴守清廉的精神所感動。山濤是個有才能且精明的政治家,雖然年輕時崇尚老莊思想,加入竹林七賢,但在本質上,卻不是個浪漫的文學家或忘情的思想家,而是謹守世俗禮法的彬彬君子。


嵇康:天才特高,儀表非凡,身長七尺八寸,讀的書不少,具有清風明月的襟懷和仙風道骨的風采。愛好自然,精於道家思想;講求休養服食,故常入山採藥。與竹林朋友阮籍、劉伶都愛喝酒。因為窮,以打鐵維生。院子裏有一株大柳樹,他用水把它圍起來,跟朋友向秀在樹下打鐵。閒時彈琴賦詩,悠然自得。如果上山採藥,常陶醉在大自然中流連忘返,竟因此而被人視為神仙。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後來都離開竹林,做了大官。山濤曾因年老,薦嵇康自代;嵇康便寫了封信去,不惜和山濤絕交。後因嫉惡如仇,得罪權貴,被司馬昭所殺。


阮籍:他博覽群籍,尤好老莊,有時閉門讀書,連續幾個月足不出戶;有時遊覽山水,流連數日而忘歸,迷路就放聲大哭,高興時手舞足蹈。阮籍本有濟世之志,可惜處於魏晉之際,天下多有變故,名士鮮能兼顧性命與志向。因此他不問世事,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有一次,司馬昭為自己的兒子司馬炎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竟讓自己醉上六十日,以無法跟對方說話婉拒這門婚事。司馬昭為此感到不快,便暗中派鍾會詢問阮籍對國事的看法,想藉此安個罪名陷害他,可是阮籍每每故意喝醉,讓司馬昭找不到藉口可以殺他。阮籍崇尚老莊,採恣意放縱的生活態度,反對司馬氏虛偽的名教禮法。阮籍服母喪時,嵇康的哥哥嵇喜前來致哀,因其在朝為官,是阮籍眼中的禮法之士,他便不顧守喪期間應有的禮節,給了嵇喜一個大白眼;後來嵇康帶酒挟琴而來,阮籍非常高興,馬上由白眼轉為青眼,由此看出他言行坦率、毫不遮掩。


向秀:他不像其他七賢耽溺飲酒、放任自適,而選擇過平凡安適的生活。崇尚老莊思想,作品《莊子注》超越了舊有諸家的注解,極富獨創性,他以此贏得呂安「莊周尚未死」的驚嘆!嵇康、向秀與呂安皆居於山陽附近,以田園工作所得維生,空閒時則相攜遊於原野,自由自在培養浩然之氣,雖然三人性格迥異,但不因此阻礙交情,反倒因個性上的互補結為知己。


劉伶:身高約一百四十五公分,其貌不揚,且放浪形骸,不修邊幅。這樣的外型,在魏晉尚美的風氣下,顯然不討喜。但是他心胸礦達,依然逍遙自適。此外,劉伶聰敏有才學,雖然沉迷杯中物,不以寫作為志,但是僅一篇〈酒德訟〉就被收入《文選》,成為千古佳作,足見其文采出眾。劉伶在歌頌酒德之餘,暗暗諷刺了當時虛偽的禮教之士。即使有心人士欲追究,亦可以文章所言皆為醉話而推拖。這種寫作手法不但能讓他盡情嘲諷,表現超然的人生態度,還能全身而退,得以壽終。


阮咸:是阮籍的姪兒,合稱「大小阮」。兩人雖有長幼之別,相處卻不拘禮法,常一同參與七賢的聚會。潛移默化,使其性情和處事風格與叔父極為相似。阮咸也是七賢中酒癮很大的一個。某次宗親聚會,大家圍坐相向,痛快暢飲。阮咸不用普通的杯子乘酒,而是靠著酒甕直接喝,姿態更顯狂放。當時,有一群豬也湊上來喝酒,阮咸不但沒把豬趕走,還只濾掉表面的酒水,就繼續喝。可見他心中沒有物我之別,看似率性而為,實則蘊含老莊涵養,並非只有狂態。阮咸精通音律,對音樂有神解,又擅彈琵琶,以此怡情養性。雖然遭忌被貶,卻也因此留名樂史,備受後人推崇。順心而為,無所顧忌,種種驚世駭俗的言行,常被解讀為蔑視禮法。雖然曾獲山濤、郭奕等人賞識,晉武帝卻認為他耽酒浮虛而不予重用。或許,種種狂態只是他將老莊哲理融入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直接表現。


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輕的。年幼聰穎,悟性頗高,被稱為「神童」,神采清秀,視日不眩。王戎出身世家大族,少了思想家與文學家的氣質風度,懷抱世俗官宦之志。他在浮浮沉沉的宦海中,多次化險為夷,升到司徒的貴顯地位。但綜觀其一生,雖官運亨通,位高爵顯,且身負國家重任,卻對朝政一無貢獻。往昔的政治抱負,在能一顯身手時,卻一味避禍,而無法有所作為,令人惋惜。就竹林七賢而言,王戎多少有愧於一個「賢」字。


資料來源:李威熊主編,《魏晉玄學家的故事》(台北市:麥田出版,2004


 


問題


1.          用幾句話「綜合描述」你在文章中看到的竹林七賢是怎樣的人物。


2.          是什麼原因使得魏晉時期的知識份子與其他時代不同?請你說說看。


3.          竹林七賢當中你最欣賞哪一位?請說明原因。



  • 留言者: justgoodidea
  • Email: gn00056264@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10-17 23:44:52
作者應該是李威「熊」教授
[版主回覆10/18/2012 12:40:57]感謝提醒!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真假三國

現今國中生最為熟知的一段中國歷史,大概就是三國時代,而他們所認知的三國故事大多來自電影、連續劇、漫畫、甚至是電玩遊戲,事實上,透過諸如此類的二手傳播所得到的「三國印象」,基本上都是屬於《三國演義》,而非真正的三國歷史。


明代末年,《三國演義》已被視為「四大奇書」之一,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而《三國演義》居其首。《三國演義》的形成,其實經歷過一個很漫長的「說三分」傳統,最後才匯聚而成。


除了正史《三國志》等史書之外,從魏晉以來,許多文人著作就已經留下不少關於三國的故事,隋朝已經有三國戲碼的娛樂表演節目。到了唐代,三國故事就更流行了,唐朝詩人也有不少吟詠三國史事的詩作。宋代「說話」藝術興盛,市集有專門說書的場所,稱為「瓦子」。在瓦子當中,三國故事頗為熱門。至元代,講述三國故事的雜劇多達四十餘種,《三國演義》的許多情節,都已經出現在這些雜劇當中。此外,元代也出現流傳至今的長篇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長達八萬字左右,從桃園結義始,至孔明死終,是《三國演義》成書前「說三分」最重要的作品。


明代通俗小說家羅貫中,匯聚所有前述三國故事的發展,配合《三國志》和裴松之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


不管是「說三分」的傳統,或者是《三國演義》,其實都是有所本。他們所本的就是正史《三國志》,《三國志》是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裵松之為其作注。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三國志》原文的三倍,《三國演義》有很多故事就是結合《三國志》以及裴松之注的材料寫成。


清朝的著名史學家章學誠說,《三國演義》當中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因為真假相錯,造成惑亂讀者的結果,《三國演義》當中的許多情節都被當作史實來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在思想上最根本的差異,就是正統觀念不同。《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尊劉抑曹」,對於蜀漢抱持同情態度,導致相當程度的美化蜀漢政治圈的每個人物,曹操集團某些人也有被過度醜化之嫌;孫吳集團則顯然刻意被貶低。其他虛構或改編情節,處處可見。章學誠說「七實三虛」應該還算是太客氣了。


以赤壁之戰為例,在《三國演義》當中,赤壁之戰占了一百二十回中的八回,統計這八回的赤壁之戰,共分為二十四的情節,其中有些見諸史籍,有些雖然在史書中可找到些許淵源,但多少已經過改編,另外十二個情節則完全出於作者虛構。其實這樣的分類,還不完全可以說清虛實真假。例如「火燒赤壁」史書的確有記載。但卻不是因為諸葛亮和周瑜定下的火攻計,甚至曹操自己說是因為感染瘟疫而不得不「燒船自退」。


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個情節「草船借箭」,呈現諸葛亮的高度智慧與臨危不亂,卻完全出於虛構。不過,史書上倒是記載了「孫權受箭」的故事。只是,故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的五年,曹操再度起兵攻打東吳的戰爭當中。這個「孫權受箭」的故事,在《三國演義》裏被移花接木,虛構成孔明的故事。


再以諸葛亮為例。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剛出道就擔任劉備的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奇謀妙策,層出不窮,從博望燒屯、火燒新野到巧奪荊州、智取漢中,他完全像個「神機妙算」,用兵如神的天下第一軍師。舌戰東吳群儒、義激孫權、三氣周瑜、草船借箭、火攻曹營、登壇借東風、空城計、八陣圖,凡此都在在彰顯諸葛亮的超高智慧。但因為小說書寫太過神奇,所以魯迅批評《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根本是裝神弄鬼的妖人。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曾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甚至在總結諸葛亮一生的評語中也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都是肯定他在內政上的成就,但卻認為帶兵打仗和戰略運用,本來就不是他的專長。此評語或足以推翻所有視諸葛亮為天下第一軍師的認知。


事實上,現存史籍也少有關於諸葛亮指揮打仗,巧用奇謀的記載。在劉備去世之前,他甚至沒有親自指揮過什麼大戰。博望燒屯其實是劉備打的,並非《三國演義》所說是諸葛亮所為;赤壁之戰的主角是周瑜;劉備進入益州,收服劉璋,主要謀士是龐統和法正;智取漢中的謀士也是法正。至於「七擒孟獲」及「空城計」,學者皆認為不可信,但是小說家還是大加利用,藉以塑造諸葛亮的形象。


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自有其文學價值,不容否認。但是,小說畢竟與歷史不同,這是必須釐清的。近年來,有許多清宮連續劇也廣受兩岸三地人民喜愛,而這類「歷史劇」也很容易誤導人們的歷史認知。在觀賞這類影片時,應該多多思考,以免受到誤導,或許也可以純粹當作戲劇來欣賞吧!


資料來源: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市:三民,2008


 


問題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 留言者: billy
  • Email: billyao011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2-19 15:20:48

1.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主要來源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我覺得諸葛亮是一位很厲害又足智多謀的軍師,幫助劉被打贏了很多場的戰爭,包括有名的赤壁之戰,還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有名的戰術。


2.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會,因為以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來比較就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三國演義比較精彩好看,讓我比較容易記得三國演義的內容。 


 


                                       80821王柏元







  • 留言者: melody
  • Email: melodyz0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15 23:32:12

問題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其實我知道三國歷史都是從我小學完PSP真`三國無雙 我才知道三國的歷史~~~~ 不要打我.....  (我最愛用趙雲)


 


 


 


 


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我對他的認知是超超超-1000次方 屌的人   因為玩遊戲時他拿著扇子看起來就有一股超強的氣息(題外話...其實沒很強拉)但我看過三國演義後 對他有另一種形容詞    屌爆啦~~ > <  因為它不只會玩烏龜借東風,還會用船來騙敵人的箭還會用火遁`豪火球燒船 好厲害壓~~~~~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絕對是的~~~~~~~~~~~~~~~~~~~~~~~~~~~


但好像有些不像    有時我玩魏國裡面的人都好弱可是他們居然是三國中最強的    但最廢得蜀國在遊戲中超級無敵的強      吳國其實就還好


所以我認為影響真的很大


 


 


 


 


 


80931樊昇儒 敬上


 


 


 


 


 


 


 


 


 


 


 


 


 


 







  • 留言者: 阿瑋
  • Email: a88113385@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15 22:24:22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答:我主要的來源是小說.電視和電影。


     諸葛亮是一個才智八斗的人,能夠招風喚雨,而且還是一位很忠心的人,不會位自己而去謀位,反而去輔佐劉備的兒子,完成他的遺願。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答:一定會,小說、漫畫和電玩遊戲通常都會將人物的性格誇張化,好人就一定很好不會有負面,壞人相對評價就差,任人恨之入骨,有時也會改編了歷史,讓歷史更豐富.更有趣,不至於枯燥乏味,而一般人也就認為這是真正的歷史了!!


 


 


                                                                                                 807 39 葉庭瑋







  • 留言者: m00ny11o2o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4 21:59:51

m00ny11o2o是80702王岑嘉







  • 留言者: m00ny11o2o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4 21:37:04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我所知的三國歷史其主要的來源大多來自三國演義。


       透過這個來源,我覺得諸葛亮是個聰明伶俐.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人。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多少都會影響到,畢竟從小說.漫畫和電玩遊戲吸收到的知識比讀書來的快也教深刻。


[版主回覆11/16/2010 11:15:10]Who are you?





  • 留言者: 言言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3 16:02:12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答:我們現在知道的三國歷史,大多來自於故事書或是電視卡通,而我覺得諸葛亮是一位百龍之智、見聞廣博的人,不但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遺,又常幫助劉備想治國的方法、設計方法防守、攻打曹操和輔佐阿斗,真的是對劉備忠心耿耿啊。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答:會啊!因為像我之前有看過《三國演義》,可是現在歷史課上到這個地方時,老師跟我們講真正的《三國志》中的火燒連環船、草船借箭,精彩有趣的地方,原來是時都不是真的啊!讓我現在對三國的歷史搞太不清楚了


                            80803     林言芳


 







  • 留言者: 阿阮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0 21:37:13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我: 大部分是書或是電視吧 !


      我覺得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善用兵力、呼風喚雨.......等,他是很聰明的人 !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我:多多少少都一定會有一些影響,對他們的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像是〈三國演義〉的人物都有一些些的誇張,應該是要吸引讀者的目光,而《三國志》是照原本的歷史所寫的,當然會有點枯燥無味,但卻是真正的歷史,如果你是講求真理的話,那就看《三國志》吧!


         我是81129 阮證元 


          老師我交作業嚕!


 








  • 留言者: 東東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10 20:03:40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我現在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全都是從漫畫來的,我認為諸葛亮,是個古代的心理學大師,天下第一軍師,從古至今以來數一數二的奇筢,比孫悟空還像妖怪,比姜子牙更像仙人,簡直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天才,but......我只上了不到50分鐘的歷史課,老師,你就讓一群十三.四歲的小孩幻滅了,老師你忍的下心嗎?(笑)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你在該玩笑嗎?像我這麼聰明的人,當然是......會被影響到囉,拜託,有誰不會被影響到的,小說人物刻畫的那麼傳神,漫畫人物繪製的那麼逼真,電玩人物模擬的那麼細緻,誰呀,誰不會被騙的,我去給他揍個幾拳,ㄟ 不不不,我去拜他為師(笑) 81123王柏元


                             (以上言論有部分為玩笑,切勿當真)



[版主回覆11/13/2010 09:43:35]

我知道我沒有這麼大的威力,電玩、漫畫的力量豈是我能敵的?只是希望你們在看漫畫的時候,心中能有一些些正確的觀念就很好了。







  • 留言者: 7-11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9 19:23:19

漫畫.我第1次接觸三國的故事,是從跟同學借了漫畫才開始了解的,當初我一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物之後,我就覺得他根本是個神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幾乎每件事的發生都被他預測到了.所以.我很崇拜他.不過.自從老師你打出這篇文章後.我對他就不再那麼有敬意.反而認為我之前的崇拜根本是不必要的.也許是老師你破壞了大家心目中諸葛亮的形象吧!《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有相似之處.卻又不完全一樣.讓許多人搞不清楚.蜀漢真的這麼有潛力?曹魏真的這麼邪惡?而孫吳就這麼的沒能力?我想都是被小說或漫畫"洗腦"了吧!?由於我被洗腦的太深刻了.還沒能從小說轉到歷史.小說的威力真大!!!


我是81112 游采臻 ^o^


[版主回覆11/13/2010 09:44:35]升上八年級的你變認真了,連作業都進步許多。





  • 留言者: 月星
  • Email: j2695123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8 20:49:56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三國演義。是一個足智多謀、帶兵如神、未卜先知、死而後已、賞罰分明的人,而且還可以看星辰來算命或算時間,甚至可以借東風!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會,像我原本就以為一些三國人物長得很帥或很醜,結果現在才知道是三國演義美化或醜化了他們!有些還神話了他們!


[版主回覆11/13/2010 09:39:30]你得留下你的班級座號姓名呀!不然我要怎麼打分數?





  • 留言者: a13063912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8 20:49:08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A.  他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讓國家很興盛。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A.      我覺得不太大,因為我沒啥興趣

[版主回覆11/13/2010 09:40:25]Who are you?





  • 留言者: xs_21@ymail.com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7 22:24:47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A:諸葛亮一生勤儉,建立功勞從來不要求後主賞賜,也沒在朝廷樹立自己的勢力,去除自己的反對者,甚至連自己的弟弟諸葛均都只有當到長水校尉,只忠心耿耿的為後主做事,連自己死前都已經命蔣琬治理朝政,也沒有把政權交給自己心愛的徒弟姜伯約,所以會有人說諸葛亮為後主〝鞠躬盡瘁〞。 看玩其他網頁說有關諸葛亮的一些事後,我認為諸葛亮十一個節儉.不輕易服輸.更是一個能幹的人,因此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撫平內亂,非常佩服!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A:我雖然沒有玩過有關歷史的遊戲,但是看到我哥在玩,我大概知道有哪些人,所以我趁這個機會,將那些人的利事故事等等給查了出來;


EX:蟬,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沒有這個人物的唷,只不過是明代通俗小說家─羅貫中所著作中的人物,至於貂蟬的來歷,大多的民眾都是看三國演義系列作品,有小說、電玩、動漫畫、電影、連續劇來的,三國演義本來好像不怎麼有名氣的,學生都不想學歷史,都是受到日本所推出動、漫畫、電玩遊戲席捲整個亞洲,才讓每個人注意,可是日本推出的三國系列也非歷史,只是小說內容做出來的,誤導了真正的三國歷史喔,所以不管怎查,都查不到貂蟬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點的,在古代不知道是把女人當什麼,可能當傳宗接代或發洩用,女人的名子是不重要的,皇宮貴族的女人也不會透露出來,所以孫尚香也不是真名,好像也是近代某小說家所創的,甄姬(甄宓)也是一樣,姬,在日本是只公主的意思,不過貂蟬這詞,好像是宮內女人的頭飾名稱之一。


      三國志大概的內容是,呂布在當董卓的貼身侍衛,歷史上呂布其實,又好像不是帶兵打仗的,只是搞護衛的,而董卓性格殘暴又十分猜疑。


      


      我查到的舊大概是這樣........老師您辛苦了!!          81012黃庭娟



[版主回覆11/08/2010 12:39:32]其實你只要根據我的問題做回答就可以了,我並沒有要你去查其他的資料啊!我知道你是要把作業做得好一些。





  • 留言者: qqq.emily@ymail.com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7 21:54:51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雖然有很多並非真的三國歷史),是白話文版的,而且還是有些改編過的(每種版本多少都有點不同吧)。


 


  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 深得民心 賞罰分明 是非分明 忠心耿耿


  料事如神 無所不能 為官清廉 公正不阿 義無反顧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憂天下之憂而憂 樂天下之樂而樂 


  待部署很好 懂得為人民著想 


 


 


  以下為轉貼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智者的典範,其謀略的深邃處,每每體現儒者的氣韻,展現王道的風範。
作為一介布衣,他怡然度日,靜觀世變,無有奢求。
一旦出山為相,即克盡己職,義無反顧,鞠躬盡瘁。
偉人的可敬處,不僅在於其功業能否影響久遠,或更在於其人格、風範能否燭照後世。諸葛亮的可敬處,在其文章,是華采風靡、情深義重,讀後令人動容;在其武功,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教人心生嚮往;在其智謀,是妙算神機,天衣無縫,使人拍案叫絕。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是多少有一點影響,會流連在三國演義中的精采情節,停留在小


  說裡對人物的美好想像中,但是,我看三國演義這類的書籍,看


  了三四年了,現在才知道它是歷史小說,人物個性和故事情節都


  耳熟能詳,甚至有些都能倒背如流了,現在要突然改過來,還真


  的有點難咧!有些觀念要改變,有些故事情節是有些與歷史不符


  合的,如果搞混了還真慘,歷史分數就會超低啦!要趕快把觀念


  回「歷史」道,不要一直停留在「小說」道,我可不想拿我的


  分數來開玩笑!


 


ya!我終於打完了,好累呦!老師,看看我打的東東吧!


 


 


80815魏云芸


 


 


[版主回覆11/08/2010 12:43:19]

好厲害,國文真不是蓋的!用了這麼多成語形容諸葛亮,佩服!另外,你轉貼的那一篇,恐怕還是根據小說所寫的諸葛亮吧!







  • 留言者: 筱啊庭=)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7 20:42:06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我對三國歷史最主要的來源是來自於三國演義。


透過這個來源,我覺得諸葛亮真的是一個十分聰穎又神機妙算的人啊!他總是能正確的算準敵人接下來的動作,早一步做好萬全的準備,幫助劉關張三人!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有些小說、漫畫或電視劇會改編真正的歷史,甚至把歷史人物的個性給完完全全的改變了。我覺得如果是在我尚未接觸到歷史的時候,看了這些改編版的歷史,可能真的會帶給我一個錯誤的歷史資訊,進而改變我對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的看法呢!


81003李孟庭







  • 留言者: kikyo86010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7 16:15:33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1.    主要來源是聽到一首歌 是JJ林俊傑的"曹操"


  不是英雄 不讀三國
  若是英雄 怎麼能不懂寂寞
  獨自走下長板坡 月光太溫柔
  曹操不囉唆 一心要拿荊州
  用陰謀 陽謀 明說 暗奪的摸
  東漢末年分三國 烽火連天不休
  兒女情長 被亂世左右 誰來煮酒
  爾虞我詐是三國 說不清對與錯
  紛紛擾擾 千百年以後 一切又從頭


 


1-2. 他是一個 足智多謀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的人


        國小有一課是在說諸葛亮的"空城計"


 


2.     還好.當作參考而已 比對哪個描述的比較多 以比較多的為主


 


81015鄧亦琁


[版主回覆11/08/2010 12:46:05]以比較多的為主,那可就危險了!





  • 留言者: 佳佳
  • Email: chen860730@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7 12:50:20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電腦or課本


       他是一個 足智多謀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的人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不會,因為有老師給我們正確的觀念


     我是807811


 



 

[版主回覆11/08/2010 12:47:04]

你是80711嗎?







  • 留言者: 勳勳
  • Email: mark92007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6 15:05:55

1.      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A 目前所知道的三國,主要的來源是從電動和「三國演義」這本書。


    足智多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2.      你認為小說、漫畫或電玩遊戲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A 會。小說、漫畫和電玩,這些東西大量的影響我們對歷史的認知。我們總是把劉備看的很仁慈;把孔明看的很厲害;把曹操看的很邪惡……,但是,事實卻不是全都這樣。所以,我覺得這些小說和電玩都是會影響我們對歷史的認知。


 


81239 鍾岱勳


[版主回覆11/08/2010 12:48:42]

你所描述的這些的確都來自於小說的印象。







  • 留言者: 穿山楓
  • Email: mickey9205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3 22:54:07
1.我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多半是來自一些漫畫或從他人口中耳聞等等,其內容多半把諸葛亮描述成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借東風、火燒曹船、空城計等等,實在是神乎其技。

2.我認為小說與漫畫影響我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很大。像是三國歷史,看了許多有關的漫畫後,我對蜀漢的好感上升許多,而認為曹操是位一心只求功名的奸臣。漫畫與小說的確會對許多人的看法造成很深的影響,因為漫畫和小說的作者難免會有些自己的看法,進而造成一好一壞的情境。而對於漫畫與小說的情節,為了吸引讀者,難免會有部分誇大,造成與史實不符的狀況。所以,漫畫小說只要看看就好,真正的歷史還是得參照正史才行。

羅老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師
我愛歷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史

80934 蔡承志

[版主回覆11/05/2010 11:31:35]

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正統,所以對於蜀漢就有較多正面的描述,而對曹魏多有貶抑;而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所以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你的觀念非常清楚,真的很棒。


 







  • 留言者: andy
  • Email: andy86090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3 20:45:32

1:你目前所知道的三國歷史,其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A:來自於上課


1之2:透過這個來源,你所認識的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物?


A:他是一個 足智多謀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的人.....


2:你認為小說或漫畫是否會影響你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看法?


A:沒有!!   因為我從小都不看任何的小說或漫畫


I am  809  24  周子捷


 


 


 


 


[版主回覆11/05/2010 11:34:04]

除了打球之外,多看點課外書吧!







  • 留言者: 西瓜
  • Email: aspg595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3 19:33:01
1. 來源: 大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一位很神的人,
諸葛亮三國時期是蜀漢的重要大臣,又是政治家 軍事家 ...,
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感覺起來 就是一位很厲害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出類拔萃,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外,
早期常為劉備足食足兵。
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後,
則以「法」為根本,到後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各臣,
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


2. 《三國演義》誇大了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
近現代經常有徹底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觀點。
但是作為蜀漢十多年間的最高軍事指揮和前線決策者,
除平定南方叛亂以外,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
不但長期進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國,反而佔得了魏國陰平、武都兩個郡。
會影響,老師你仔細想想看,有誰會自動去看三國志,通常都是看三國演義,
但是還是會做個區隔,如果真的混在一起,那歷史根本不會,我相信就算真的是歷史老師
也不會主動去翻三國志,所以我還是會分開,不會混為一談。
809 28 陳世祥 (西瓜) :)
[版主回覆11/05/2010 11:35:50]

這表示你的觀念也還算清楚。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溥儀—民國復辟事件(二)

據老北京人回憶當時北京街上的情形說: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戶懸掛龍旗,居民們沒辦法,只得用紙糊的旗子來應付;接著,幾年沒看見的清朝袍掛在街上出現了,一個一個好像從棺材裡面跑出來的人物;報館出了復辟消息的號外,售價比日報還貴。在這種奇觀異景中,到處可以聽見報販叫賣「宣統上諭」的聲音:「六個子兒買古董咧!這玩意過不了幾天就變古董,六個大銅子兒買件古董可不貴咧!」


這時前門外有些鋪子的生意也大為興隆。一種是成衣鋪,趕製龍旗發賣;一種是估衣鋪,清朝袍掛成了剛封了官的遺老們爭購的暢銷貨;另一種是做戲裝道具的,紛紛有人去央求用馬尾給做假髮辮。我還記得,在那些日子裏,紫禁城裡袍袍褂褂翎翎頂頂,人們腦後都拖著一條辮子。後來討逆軍打進北京城,又到處可以撿到丟棄的真辮子,據說這是張勳的辮子兵為了逃命,剪下來扔掉的。


假如那些進出紫禁城的人,略有一點兒像報販那樣的眼光,能預料到關於辮子和上諭的命運,他們在開頭那幾天就不會那樣地快活了。


復辟的開頭幾天,我每天一半時間在毓慶宮裡。唸書是停了,不過師傅們是一定要見的,因為每樣事都要聽師傅們的指導。其餘半天的時間,是看看待發的上諭和「內閣官報」,接受人們的叩拜,或者照舊去欣賞螞蟻倒窩,叫上駟院太監把養的駱駝放出來玩玩。這種生活過不了四五天,宮中掉下了討逆軍飛機的炸彈,局面就完全變了,磕頭的不來了,上諭沒有了,大多數的議政大臣們沒有了影子,紛紛東逃西散,最後只剩下王世珍和陳寶琛。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裡和老師們說話,聽見了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渾身發抖,師傅們也是面無人色,在一片混亂中,太監們簇擁著我趕忙回到養心殿,好像只有睡覺的地方才最安全。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臥室的角落裡,有的鑽到桌子底下。當時各宮人聲噪雜,亂成幾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空襲,內戰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如果第一次的防空情形也值得說一下的話,那就是:各人躲到各人的臥室裡,把廊子裡的竹簾子(即雨搭)全放下來—根據太監和護軍的知識,這就是最聰明的措施了。幸虧那次討逆軍的飛機並不是真幹,不過是恐嚇了一下,只扔下三個尺把長的小炸彈。這三個炸彈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抬「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一個落在御花園裡的水池裡,炸壞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街隆福門的瓦檐上,沒有炸,把聚在那裏賭錢的太監們嚇了個半死。


給張作霖發出上諭的第二天,紫禁城裡聽到了迫近的槍砲聲,王世珍和陳寶琛都不來了,宮內宮外失掉了一切聯繫。後來,槍砲聲稀疏下來,奏事處太監傳來了「護軍統領」毓狄稟報的消息:「奏上老爺子,張勳的軍隊打了勝仗,段祺瑞的軍隊全敗下去了!」這個消息也傳到了太妃那裡。說話之間,外邊的槍砲聲完全沒有了,這一來,個個眉開眼笑,太監們的鬼話都來了,說關老爺騎的赤兔馬身上出了汗,可見關帝顯聖保過駕,張勳才打敗了段祺瑞。我聽了,忙到了關老爺那裡,摸了摸他那個木雕的座騎,卻是乾巴巴的。還有個太監說,今早上,他聽見養心殿西暖閣後面有叮叮噹噹的盔甲聲音,這必是關帝去拿那把青龍偃月刀。聽了這些話,太妃和我都到欽安殿叩了頭。這天晚上大家睡了一個安穩覺,第二天一清早,內務府報來了真的消息:「張勳已經逃到荷蘭使館去了!…」


我的父親和陳寶琛在這時出現了。他們的臉色發灰,垂頭喪氣。我看了他們擬好的退位詔書,又害怕又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溥儀—民國復辟事件(一)

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衣服帽子的裡面,腰上繫的帶子、吃飯喝茶的瓷製碗碟、包蓋稀飯鍋子的棉套、裹書的包袱皮、窗簾、馬韁…無一不是黃的。這種獨家占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溥儀在退位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可以「暫居宮禁」。


「優待條件」裡所說的「暫居宮禁」,沒規定具體期限。紫禁城裡除了三大殿劃歸民國之外,其餘地方全屬「宮禁」範圍。我在這塊小天地裏一直住到民國十三年被國民軍驅逐的時候,度過了人世間最荒謬的少年時代。其所以荒謬,就在於中華號稱為民國,人類進入了二十世紀,而我仍然過著原封未動的帝王生活,呼吸著十九世紀遺下的灰塵。


復辟—用紫禁城裏的話說,也叫做「恢復祖業」,用遺老和舊臣們的話說,這是「光復故物」、「還政於清」,這種活動並不始於盡人皆知的「丁巳事件」。也並不終於民國十三年被揭發過的「甲子陰謀」。可以說從頒布退位詔起到「滿洲帝國」成立止,沒有一天停頓過。起初是我被大人指導著去扮演我的角色,後來便是憑著自己的階級本能去活動。


在我少年時期,給我直接指導的是師傅們,在他們的背後,自然還有內務府大臣們,以及內務府大臣世續商得民國總統同意,請來照料皇室的「王爺」(他們這樣稱呼我的父親)。這些人的內心熱情,並不弱於任何紫禁城外的人,但是後來我逐漸地明白,實現復辟理想的實際力量並不在他們身上,連他們自己也明白這一點。說起來滑稽,但的確是事實:紫禁城的希望是放在取代大清而統治天下的新貴們身上的。第一個被寄託這樣幻想的人,卻是引起紫禁城忿忿之聲的袁世凱大總統。…直到民國四年,總統府的美國顧問古德諾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共和制不適中國國情,繼而又有「籌安會」出現,主張推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的皇帝,這才掃清了滿天疑雲,使人們明白了袁世凱要復的是什麼辟。


到了丁巳年(民國六年)張勳進宮請安,開始出現了復辟高潮。


陽曆五月十三這天,還是在毓慶宮,陳寶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師傅一起出現,面色都十分莊嚴,還是陳師傅先開的口:「張勳一早就來了…」「他又來請安啦?」「不是請安,是萬世俱備,一切妥貼,來擁戴皇上復位聽政,大清復辟啦!」他看見我在發怔,趕緊說:「請皇上務要答應張勳。這是為民請命,天與人歸…」


我被這個突如其來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著陳師傅,希望他多說幾句,讓我明白該怎麼當這個「真皇帝」。


「用不著和張勳說多少話,答應他就是了。」陳師傅胸有成竹地說,「不過不要立刻答應,先推辭,最後再說:既然如此,就勉為其難吧。」


我回到養心殿,又召見了張勳。這次張勳說的和他的奏請復辟摺上寫的差不多,只不過不像奏摺說的那麼斯文就是了。


「隆裕皇太后不忍為了一姓的尊榮,讓百姓遭殃,才下詔辦了共和。誰知辦的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


聽他唸叨完了。我說:「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他誇了我一頓,又把康熙皇帝六歲做皇帝的故事唸叨一遍。聽他叨叨著,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問題:「那個大總統怎麼辦呢?給他優待還是怎麼著?」「黎元洪奏請讓他自家退位,皇上准他的奏請就行了。」「唔…」我雖然還不明白,心想反正師傅們必是商議好了,現在我該結束這次召見了,就說:「既然如此我勉為其難吧!」於是我就又算是「大清帝國」的皇帝了。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溥儀—清朝末代皇帝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西太后在頤和園度過了她的七十四歲生日,患了痢疾,臥病的第十天,突然做出了立嗣的決定。跟著,光緒和慈禧就在兩天中相繼去世。從此,注定了溥儀如悲劇般的一生。


當時年僅三歲的溥儀不會知道慈禧的決定對他的家族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也不會了解他的生活即將發生什麼變化。


光緒三十四年舊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裡發生了一場大混亂。這邊老福晉不等聽完新就位的攝政王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ㄚ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太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哄勸聲。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著隨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內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福晉正昏迷不醒,一會被叫進去看老福晉,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著送未來的皇帝進宮。這樣鬧騰好大一陣,老福晉甦醒過來,被扶送到裏面去歇了,這裡未來的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內監過來抱他。內監苦笑著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則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可是攝政王只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


家裡的老人給我說的這段情形,我早已沒有印象了。老人們說,那一場混亂後來還虧著乳母給結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憐,拿出奶來餵我,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老爺們。軍機大臣和我父親商量了一下,決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內監抱我見慈禧太后。


我入宮後的第三天,慈禧去世,過了半個多月,即舊曆十一月初九,舉行了「登極大典」。這個大典被我哭得大煞風景。


大典是在太和殿舉行的。在大典之前,照章要先在中和殿接受領侍衛內大臣們的叩拜,然後再到太和殿受文武百官朝賀。我被他們折騰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氣奇冷,因此當他們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寶座上的時候,早超過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扎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只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禮結束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議起來了:「怎麼可以說『快完了』呢?」「說要回家可是什麼意思啊?」…一切的議論,都是垂頭喪氣的,好像都發現了不祥之兆。


我糊里糊塗地做了三年皇帝,又糊里糊塗地退了位。在最後的日子裏所發生的事情,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面前地上的紅毡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非常納悶,不明白兩個大人為什麼哭。這時殿裡除了我們三個,別無他人,安靜得很。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說得什麼我全不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胖老頭就是袁世凱。這是我看見袁世凱唯一的一次,也是袁世凱最後一次見太后。如果別人沒有對我說錯的話,那麼正是在這次,袁世凱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問題。


登極及退位都是在別人的控制之下進行,溥儀就像個繫著線的傀儡,一輩子遭人操弄著。


摘自: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台北:遠景,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