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唐太宗李世民

故事一玄武門之變當中的李世民


李淵的長子建成性頗仁厚,次子世民聰睿果斷,在起兵的過程中,兩個兒子皆建立不少功勞,李淵視之如左右手。建國後,唐高祖立建成為太子,封世民為秦王,當時唐帝國需要內安外討,建成世民各建軍功,各結人才,因此造成兩個勢力。隨著軍功的不斷建立,世民漸起奪嫡之念,一方面設立文學館,廣納賢士;另一方面自請出征,造成「勳業克隆,威鎮四海」之勢。建成深感到世民對他的威脅,也要多立軍功,並對世民採取分化其部將的策略。世民屢次欲打擊建成皆失敗,改採建樹地方實力政策,又被其弟元吉告發,世民一籌莫展,由怨而生恨,就預備挺而走險,以武力對付建成元吉。


建成自恃操有玄武門的優勢兵力,不料世民以極優厚的條件,利誘建成舊部屯守玄武門的常何。待條件商妥,常何答應世民可以帶幹部武裝入伏玄武門以內禁地,世民就於六月三日上書奏建成、元吉的罪狀。當時,高祖並不明瞭世民的密計,冀求著以訊問解決他們兄弟間的糾紛。建成雖已知將有事變,但他始終認為玄武門內為法定的安全地帶,玄武門外有優勢兵力,並未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六月四日,在高祖建成兩人的錯誤判斷、未加提防的情況下,世民便孤注一擲,殺了建成元吉而獲得勝利。高祖在尉遲敬德的「宿衛」下,手敕諸軍授秦王處分。六月七日,詔立秦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太宗終於如願以償登上了皇帝寶座。


 


故事二知人善任的唐太宗


魏徵曾為太子建成的部下,當時他目睹李世民與建成暗中彼此爭權奪利,常常勸告建成早做圖謀。唐太宗誅殺建成之後,召見魏徵,責備他說:「你為什麼挑撥離間我們兄弟的關係呢?」不少人為魏徵捏一把冷汗。魏徵卻慷慨自如,從容地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不會有今天的禍事。」太宗聽了,對他肅然起敬,厚加禮遇,提升他的官職。太宗多次召他到內宮臥室,詢問理政的策略。魏徵素有治國的才能,性格又剛正直爽,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話,沒有不滿心喜悅的。魏徵也高興遇到知己的君主,並竭盡全力效勞。唐太宗因而又撫慰他說:「你先後勸諫了兩百多件事,都符合我的心意,要不是你忠誠地事奉國家,哪兒能如此呢?」魏徵過世之後,唐太宗親自到他家悲傷痛哭,後來他曾對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代為鏡,可以知道王朝的興衰更替;以別人為鏡,可以明白自己的言行得失。我時常保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錯。如今魏徵逝世,就喪失了一面鏡子啊!」於是下詔要求臣下凡事皆需直言進諫,不要有所隱瞞。


資料來源:李樹桐,〈玄武門之變及其對政治的影響〉,載於氏著《唐史考辨》(台北:中華書局,1965)。許道勳注譯,《新譯貞觀政要》(台北市:三民,1995),卷二任賢第三。


問題


1.          故事一當中的李世民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奪得帝位?你認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          故事二當中的唐太宗是個怎樣的君主?說說你的看法。


3.          不少帝王如明朝憲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把唐太宗視為治天下的聖君;南宋大儒朱熹卻認為唐太宗的所作所為皆出自於他的私心,只是因為他懂得假仁借義,所以才得以成功。對於同樣的一個人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評價?請說說你的看法。



  • 留言者: 培根
  • Email: Patrick402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1-08 21:53:53

1.殺害兄弟,聰明使他能夠想出攻進玄武門的策略,也使他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聽進諫言治理好國家


2.明辨是非的人,他知道什麼事該聽什麼建議


3.都是主觀的認為,也有可能是因為站在不同的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