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走訪大坌坑遺址


2006719日接近正午時分,一個難得的機緣讓我跟隨師大教授走訪大坌坑遺址。



大坌坑遺址位於一座小山丘上,視野極佳,從上可俯瞰台北盆地,對六千年前的大坌坑人來說,可發揮便於防衛的功能。另外,附近水源充足,亦是大坌坑人選擇此地定居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大坌坑遺址上看到的是整片的現代墓葬,已不復見當年的挖掘場景,不過在地上還可找到殘存的遺物。這時我就對教授佩服得五體投地,教授總是隨手一撿就是一件寶,隨腳一踏也可發現寶。同學們兩眼專注地在地上搜尋,完全不顧熾熱太陽當頭照,只希望能帶幾件大坌坑遺物回去當教具。有許多同學頗有斬獲,耳邊不時傳來發現寶物的驚呼聲,但不論我如何努力的搜尋,眼睛所看到的總是石頭和磚塊,真是太不識貨了。不過奸詐的我總是跟在教授身旁,當教授發現寶物時,我就可在旁順手接過,因此也「撈」到了幾件大坌坑的遺物,在此要好好感謝教授一番。這幾件得來不易的寶物我將會永遠珍藏,也要跟學生共同分享,還要告訴他們:「在正午十二點,台北三十七度的高溫下,我們站在大坌坑遺址上,想像六千年前大坌坑人的生活方式。」想必連學生也會為之感動吧!



在大坌坑遺址尋獲的陶罐瓶脊,這是大坌坑陶器的特色之一


 



陶片上的拍印紋,這好小一片的寶貝就是從教授手中接過來的。呵呵。


 



夾砂陶片


 



當天的總收穫,這些寶貝成了我的珍藏品。



  • 留言者: 穿山楓
  • Email: mickey9205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05 16:14:43
這些陶片會不會很容易碎掉呀
很脆弱的樣子
如果可以的話
我也真想去大坌坑看看
不過好像很熱...

[版主回覆09/05/2009 22:22:04]

就是因為很容易碎掉,所以再也不敢帶去學校給學生看了,因此才po在網上,讓學生自己上來瞧瞧。如果是夏天去大坌坑的話,那真的很熱,因為毫無遮蔽物。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8-27 09:18:26

啊~~


這樣昱馨就心碎了,你有聽見她心碎的聲音嗎?


老師留一下嘛,搞不好同學會去看你喔!


[版主回覆08/28/2009 08:58:27]

我們可以約別天嗎?沒有自己的學生,留下的我也會心碎的。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8-25 19:17:24
學校日在分享給903~~
學校日老師會在學校嗎?

[版主回覆08/26/2009 22:20:25]

學校日當天我應該不會留下來,可能碰不到你們了,國老、數老應該都不會留下來,你們大概只能找英老了,他現在在三導。


鄭成功之死

1662623日鄭成功含恨以終,享年39歲,距他抵達台灣尚不足五個月。


一般的說法是,鄭成功於16日感受風寒,近來有人說是瘧疾,但不論是風寒或瘧疾,以正當壯年的鄭成功似不應於八天之內不治而亡。那年二月以來,接連發生了幾樁令他極為痛心難堪的國事家事,在心理、生理上接連予以重大刺激,對於他的健康自然大有損傷,終至悲憤而終。所謂家事,一是清廷將鄭成功的祖墳搗毀,並將他被禁於北京的父親及親族等十一人殺死。二是留守廈門的鄭經和他四弟的乳母陳氏私通生子,鄭成功立身治家極其嚴正,定要處以死罪,金廈諸將拒不奉命,一時形成與台灣對峙的局面。所謂國事,一是呂宋華人的慘遭屠戮。鄭成功攻克台灣之後,頗有意往呂宋發展,遣使招令歸附,當地華人亦謀乘機而動。占領呂宋的西班牙人大開殺戒,令鄭成功既感愧對僑胞,又痛恨西人。二是永曆帝(桂王)在緬甸的蒙難。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所俘,明的正統既絕,十七年來枕戈泣血,西迎聖駕的抱負未能實現,對於鄭成功而言,這個打擊恐怕比上述任何一事都大。打擊接連襲來,鄭成功終於壯志未酬身先死。


資料來源: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1954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曾受過良好教育,二十一歲參加鄉試,沒有考中舉人。但因為出身滿洲,和珅做了宮廷三等侍衛,開始出入宮廷。這個差事給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機會,從此青雲直上,登峰造極,三十二歲即成為軍機大臣。一個低等侍衛和珅是如何變成乾隆身旁的寵臣,不外乎這幾點因素:他精明幹練,懂得籠絡同僚;從中攔截對己不利的信息,並設法打擊異己;與皇上聯姻,並投乾隆之所好。由於乾隆的寵信,和珅的官職扶搖直上,在清朝近三百年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但是和珅靠乾隆寵信發跡,也必然隨乾隆升天而自斃。


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乾隆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嘉慶帝在乾隆死日親政。嘉慶在辦理大行皇帝乾隆大喪期間,採取斷然措施,懲治權相和珅,舉朝上下,大為震驚。初八日,嘉慶宣布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繼而開始查抄家產。後嘉慶帝賜和珅自裁。


和珅被抄家時,抄出藏金三萬兩千多兩,地窖藏銀兩百餘萬兩,取租地1266頃,其他還有取租房屋1001間半、各處當鋪銀號以及各種珠寶、衣物等,其總家產折合白銀,有的說約一千萬兩,有的說二千萬兩,有的說達到了八億兩。當時清政府財政年總收入約七千萬兩。還有違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寶石等,實際數字已經無法考據。大量的財富使和珅過著帝王般奢華的生活,取出宮女子為妾,僅巡捕營在和府供役者就達一千餘人。和珅不僅享受著妻妾成群、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夢想著死後像皇帝一樣風光氣派。他在河北薊州修建了巨大的墳墓,規格超過親王,民間稱之為「和陵」。


有人說,正因為和珅「富可敵國」,嘉慶扳倒和珅可以緩解當時面臨的財政壓力,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這個意思。有人說嘉慶意識到,正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一般貪暴,所以屢屢激起民變,所以,嘉慶殺和珅以謝天下。又有人說和珅「權高震主」,當相權威脅到君權的時候,君主必然採取行動。嘉慶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所以,嘉慶執掌朝綱,必然懲辦權相和珅。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十全老人乾隆皇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晚年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做《御制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兩平準噶爾,平定回部,兩伐大小金川,平定台灣林爽文之亂,降服緬甸、安南,兩受廓爾喀降。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並開拓了中國的疆域版圖,維護並加強了中華的多民族統一。其在位期間中國人口達三億,呈現繁榮富庶景象。


乾隆皇帝能將祖宗的基業發揚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確為一代有為之君。但是在乾隆執政的六十年間,西方世界卻發生了歷史性的、劃時代的巨大變化。英國的工業革命、美國的成立、法國大革命,這種種事件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但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八月十三日,當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還傲慢地聲稱「天朝統御萬國」、「天朝擁有四海」、「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等等,表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中。


乾隆退位、嘉慶繼位後,南方的白蓮教,京師的天理教,京城內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燒。乾隆盛世下的危機,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充分暴露出來。這個爛攤子,只好由他的兒孫們去承受和收拾了。


資料來源: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市:聯經,2005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漢景帝,是漢武帝的父親,與其父文帝開創西漢的偉大盛世—「文景之治」,而這個盛世卻早已從國中課本當中消失。


西漢「文景之治」豐衣足食,《漢書.食貨志》描寫得很生動:七十年間,沒有需要動員全國之力的大代誌;只要不遇到水災旱災,老百姓都不愁吃穿。錢太多、糧太多,京師的中央銀行,因為長久不需支出,串銅錢的繩子都腐朽斷裂了,無法數清到底有多少錢;一袋袋糧食多到政府的糧倉不夠用,堆在地上養蟑螂老鼠細菌,五穀從麻袋的破洞裡流洩滿地。太史公司馬遷也描述,漢文帝時的人民安居樂業,「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老人不用為生活奔忙,可以像孩子一樣無憂嬉戲,這樣的社會,必然有足夠的財富與福利做到「老吾老」。正因為這樣一個富庶的承平時代,才能為漢武帝的千秋霸業奠下根基。


漢景帝的陵園漢陽陵是迄今發現最為完整的西漢帝王陵園,1990年漢陽陵出土大量彩繪裸體陶俑的消息傳出,震驚世界。漢陽陵的年代,距秦始皇陵只有七十多年,陶俑的形式卻有極大差別。秦兵馬俑身高多達180公分,雄壯威武,軍陣嚴整;漢陽陵武士俑僅約60公分,面容沉靜祥和,甚至帶有微笑。秦兵馬俑線條銳利如刀刻,漢陽陵俑則圓潤柔和,藝術風格形式的差異,充分反映秦代崇尚法家嚴刑酷罰,西漢初年黃老之治清靜無為的社會氛圍。秦兵馬俑的鎧甲服是直接雕塑於身體,屬「塑衣式」陶俑;漢陽陵俑在裸體陶身上,另行穿戴衣服、鎧甲與配件,是為「著衣式」陶俑,則是兩者最大之異。雖然穿著衣服,裸體陶俑的面部表情,以及生理特徵、竅孔等細節卻表現得寫實且細膩。漢陽陵彩繪陶俑的微笑,更讓人看見,早在佛教傳入之前,我們已經有了中國最初的微笑。


社會令人安心,自然反映為漢陽陵彩繪陶俑的微笑,安詳且動人。美學傳道者蔣勳讚嘆陽陵俑的美,認為這些微笑驗證「四十年監獄都空了」的治世,正可以看見「文景之治」的美好。


資料來源: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導覽手冊(台北:聯合報系,2009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8-17 11:03:29

我有去看喔~~很壯觀的人偶....


很多千奇百怪的髮式,可能是階層不同的關西~(待會得認真的去煮飯....不偷懶了!!!!呵呵)


[版主回覆08/18/2009 10:28:20]

乖孩子,你也去看了呀,我還以為學生對這種東西不會有興趣呢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荷蘭統治下的台灣社會

在荷蘭人統治台灣之前,台灣的叢林四處可看見野鹿,番人男子捕獲了許多野鹿,只保留一部分自己食用,大部分用來和漢人交換食鹽、服飾和雜物。少數的漢人住進了南部番人部落中,有些娶了番人婦女,更有些番人能說漢語。這樣的生活樣態,在荷蘭人為占領台灣以前已進行多年。


 荷蘭人最初因貿易和開墾的需要,頗歡迎漢人的移居。統治台灣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商業機構,為了方便控制農民,他們在台灣實施「王田」制度。所謂「王田」制度,有如土地國有,實際上是聯合東印度公司所有。公司將田按「甲」計算,每甲十畝,分別授予漢人耕種,彼此的關係如佃農或農奴之於地主,所有耕牛、農具、種子、及修築陂塘堤圳的費用,均由公司供給擔任。這樣既可控制農民,亦可向他們收稅。除了田租之外,還有所謂人頭稅、狩獵稅,以及形形色色的苛徵。再加上荷蘭官吏貪暴,盡量搜刮,上下爭利,甚至侵占漢人田宅,終致令漢人無法忍受。


對於番人的統治,荷蘭人往往透過部落的長老會議傳達命令,以建立荷蘭人對番人的權威。對於那些不配合荷蘭人的部落,採取懲罰報復手段,對於歸順的則採取保護,這樣荷蘭人逐步擴展了在台灣的控制區域。此外,荷蘭人採取宗教懷柔的方式,1627年開始對番人進行傳教工作,主要對象為南部的平埔番,新港社是他們的工作重心。他們以羅馬字拼注番語,用這種「新港文」來翻譯聖經,並開辦學校教導番人,每禮拜日集合番人講道說教。1636年以後,新港一帶及南部瑯嶠(今恆春)北部、諸羅、雞籠、滬尾、噶瑪蘭等處番社相繼歸服,截至1648年共約三百個。荷蘭人為之立村長,置評議會,每年分別於南北路各舉行集會一次。


我們承認荷蘭人固然使番人的文化前進了一步,但是同時番人也變成了荷蘭人的忠實馴服工具,不僅不再反抗這些侵略者,反成了幫助他們鎮壓漢人的最大力量,在對付郭懷一領導的反荷運動中,即是利用番人助戰,徹底消滅郭懷一等眾。



資料來源: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1990)。馮作民,《台灣歷史百講》(台北:青文出版社,1985)。


 


問題


1.         請從文章的敘述中,指出荷蘭人統治前後,漢人和原住民的生活境況有何不同。


2.         郭懷一事件的發生和荷蘭人的統治有直接的關係嗎?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郭懷一事件的發生?


 


  • 留言者: 培根
  • Email: Patrick402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6 10:51:04

我是70737ㄉ黃沛恆


1.原住民比較不會受到欺負;和任不會受到海禁ㄉ影響


2.有,荷蘭ㄉ獨裁和重稅







  • 留言者: Christina
  • Email: christinawu6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1 22:39:01

我是70936的鄭揚勳.


1.統治前: 漢人和原住民的互動是融洽的,且互相通婚.


   統治後: 番人成了荷蘭人的忠實馴服工具,反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


2.


[版主回覆09/22/2009 12:04:21]你的作業似乎尚未完成喔

十三行文化的發現與搶救

十三行在觀音山西麓平原的海邊,又接近桃園空軍基地,它的上空經常有飛機飛越。民國44年的一個秋天,當一個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少校駕駛飛機經過觀音山上空,發現飛機上的羅盤有異常的現象。這真是奇怪了!難道是下面有大鐵礦干擾了羅盤的磁力嗎?這一個疑問在潘少校的心中久久縈繞不去。1126日潘少校陪同台灣大學的地質專家林朝棨教授和中美鑽探公司的黃瀛東工程師來到八里,打算勘查他所發現的「鐵礦」,林教授根據當地所發現的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確認為史前遺址。


民國48年,石璋如教授帶領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學生,進行十三行遺址的首度發掘。民國78年台灣省住宅都市發展局將此地規畫為「八里污水處理廠」用地,並且即將動工,整個遺址的範圍都將被剷除,因而引發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的激烈爭議。文化界終究無法阻止工程的推行,然而為了避免遺址地下埋存之文化資產受工程破壞,最後決定遺址由中央研究院搶救發掘,並進行工程中之監測,視發現情況隨時挖掘,並將發掘資料做適當整理和保存。


796月起,由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組臧振華教授、劉益昌教授領導,共進行五次的搶救調查與考古發掘,發現了陶器、石器、金屬器、玻璃製品、骨製品、生態遺留、墓葬、建築遺跡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人面陶罐、玻璃手環、玻璃玦耳飾、玻璃珠、金片、青銅刀柄、中國唐宋時代的銅錢等等,可見遺址所保存之文化遺存相當豐富。


在學術界及社會文化團體的努力爭取下,最後,十三行遺址的局部範圍(約三千平方公尺)獲得了保存,並被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大部分區域完成了搶救發掘;出土遺物獲得教育部許可,暫由中研院保管,並進行整理和分析;台北縣政府也著手在遺址旁設立一個博物館,以展示出土遺物,即今十三行博物館。


資料來源:林一宏,《八里坌全覽手冊》(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1)。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台北縣: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1)。


 


問題


1.         什麼是「史前遺址」?


2.         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請說說你的看法。


3.         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 留言者: ♡香穎★
  • Email: betty92122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10-11 13:33:59

我是70214


謝欣儀


老師抱歉


我作業晚交了


 


答:


1.我覺得是以前發現的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東西。
2.我認為文物資產較重要,因為文物資產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史前時代在台灣生活的人類是人生存的。
3.我覺得三行遺址的及時搶救和政府政府的最後決定,真的是共創雙贏,但是我也想不出更的辦法了!


 


 



(老師,我是在同學家做這分報告的,所以顯示的是同學的名字。)


[版主回覆10/12/2009 07:59:36]沒關係,分數還是妳的。





  • 留言者: 阿倫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10-08 20:22:56

我是706的13號 詹佳倫~


之前歷史小老師來收作業的時候忘記跟他說我要在老師的部落格留言了XDD|||


 


1.         什麼是「史前遺址」?


能發現過去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器具、殘渣(如文中所提到的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的地方稱為史前遺址。


 


2.         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請說說你的看法。


我相信台灣一定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施用公共工程,無須一定要在有發現遺址的土地上施工。且若放棄了文化資產,如果那邊的遺址剛好是對考古界來說非常重要的發現怎麼辦?而公共工程和文化資產相比之下,則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3.         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可以算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因為從十三行遺址挖掘出來的器物相當完整,且污水處理廠也建設完畢,所以可稱得上是兩全其美的happy end!不過畢竟蓋污水處理廠的目的是要服務民眾的,既然是以民眾為主,政府不仿聽聽民眾的意見,而不要非得在此建設污水處理廠。而且今天是剛好十三行遺址的遺物都有搶救成功,若搶救失敗怎麼辦呢?豈不是很可惜?所以其實污水處理廠還是可以建設在別的地方,無須一定要和遺址爭土地。


 


[版主回覆10/11/2009 09:26:11]

很清楚的作業。good。







  • 留言者: 可麗兒
  • Email: jhu031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10-03 01:59:14

我是70239號 鄭少宇


 


 


1.         什麼是「史前遺址」?


 


答案:史前遺址是史前人類(史前居民:還沒有文字時代的人)遺留下來的器具(:陶器ˋ石器ˋ鐵器ˋ玉石...)居住場所等物品的聚集地,也是人類(現代人)認識各地歷史的重要管道(不限台灣)


 


 


2.         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請說說你的看法。


 


答案:公共工程雖然是為了居民的方便而建立,但是也不能忘了尊重居民的看法,另外保留遺址雖然好,可以了解史前人類的生活習慣ˋ食物來源...,可是也不能忽略政府為了民眾所做的決定,所以我不站在哪一邊,在我的眼裡兩個都對,自然就沒有輕重之分


 


 


3.  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答案:只要政府把工程遷到其他地方,遺址就能完整的保存了,政府的興建工程也以實施,是雙贏的局面;如果把遺址對切一半在污水處理廠用地,一半保留下雖然政府佔了一點便宜可是至少兩個都存在,所以是雙贏的局面


[版主回覆10/04/2009 09:37:53]問題一回答得很好,觀念很清楚,二和三當然也不錯囉。





  • 留言者: peggy
  • Email: peggy1997314@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10-03 00:27:27

我是70206林沛辰


1.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
那時期的人所留下來的事物與相關訊息


2.我認為兩者都很重要
文物資產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史前時期在台灣生活的人類
是怎樣生活與生存的
而污水除理場是現代人很需要的一項設施
所以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其實污水處理廠可以稍做退讓
換個地方也無妨


3.我覺得 十三行遺址的及時搶救和政府的最後決定都很好
真的是共創雙贏!


但是對於最後污水處理廠蓋在旁邊
我覺得其實可能會破壞一些史前的文物
我是不知道啦!可是總是這樣覺得
還有!若真的要蓋在旁邊
其實可以在水塔上畫或寫上十三行遺址的特色
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


~ 報 告 完 畢 ~


[版主回覆10/04/2009 09:39:09]在水塔上畫或寫上十三行遺址的特色,這個想法挺不錯的,有創意。






  • 留言者: 小儒儒
  • Email: sacvot504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10-01 19:24:56

我是70931樊昇儒


1我認為史前遺址是古人所留下的器物像好多東東阿


2我覺得不要拿 不然以後我們就會忘掉這些事了


所以我覺得


文化資產較重要


3我覺得只要跟那邊的人商量如果可以就剛剛好啦又不傷和氣的做法


 


[版主回覆10/02/2009 07:59:17]終於等到你的作業了





  • 留言者: eo4eo45u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9-27 19:27:11

以下是我的報告


70713劉佩宜


[版主回覆09/28/2009 09:03:23]報告在哪裡?





  • 留言者: 王姊
  • Email: kart2007060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7 19:27:04

老師~~我是70702王岑嘉


(1)當地所發現的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


(2)我覺得文化資產比公共工程重要,因為文化資產可以讓我們了解先前ㄉ文化.公共工程只是開發土地,不行讓我們了解更多文化


(3)我覺得沒有雙贏,但結果也沒有不好,因為搜救雖有受到阻礙,但搶救出來的東西還算完美.政府因該為文化資產為重,公共工程為次重,這樣我們才能了解更多先的文化.







  • 留言者: eo4eo45u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9-27 19:25:31

作業:


Q1.什麼是「史前歷史」?


A1.我認為是未有文字紀錄的人類所生活的時代。


Q2.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請說說看你的看法。


A2.兩者皆為重要‧因為即使是現代工程也是現代人類所不可或缺的;則文化資產,是過去祖先希望


在未來的我們,可以充分了解過去時代生活點滴。例:狩獵要用什麼武器、是用時麼來維持生活家境


的‧‧‧‧‧‧等。


Q3.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的保存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A3.是的;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已經夠合適了,因為如果在遺址旁就設立了個博物館,不但可以減少


文化遺址的損害力,還可以減少來回的時間,使人民能快速的欣賞的豐富的史前遺址。


[版主回覆09/28/2009 09:07:02]第一題是何謂史前遺址





  • 留言者: /*學院系列*/=氣質美眉
  • Email: vivian860722@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7 15:37:58

1.什麼是史前遺址:以前人留下來的石器或物品


2.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我覺得孰重因為那是古人留下來的


有這個時器才能發掘古人的生活發掘歷史



3.         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是啊我覺得這個方法已經很好了


有留下遺址就好了


七年十班四號李宗潔交的功課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5 22:10:13

嘿嘿~對了


老師知道設計史嗎??


[版主回覆09/26/2009 21:09:00]你好好讀設計史吧,這還得你來教我呢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5 21:35:23

我也要來做作業!


我是東湖國中903的!


1.發現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的遺址。


2.我覺得拿走比較好,因為拿走這耶東西可以近一步的去潦解事前的文化


3.我覺得一開始要把陶片那些東西放入博物館時應該跟當地的居名好好的商量


好了~~~~


(老師不要罵我>"<)


[版主回覆09/25/2009 21:59:51]皮蛋,要抄也不找個好一點的來抄。





  • 留言者: 小豬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9-25 21:16:52

1.Q:什麼是「史前遺址」?


    A:以前遠古時候,還未有文字記錄時的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器具、建築、飾品......等等,對我們來說就是「史前遺址」。


2.Q: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孰輕孰重?請說說你的看法。


     A:我認為文化資產的保存比較重要,因為文化資產可以讓我們去深入的暸解,以前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習俗。但是公共工程只是開發土地,件程式,促進地區的繁榮,所以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的益處比較起來,富有教育意義的是文化資產,兒公共資產並不能增進我們的文化素養,因此我覺得文化資產比較重要。


3.Q: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嗎?


    A:對於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是不是公共工程和文化資產保存的雙贏,我的看法是,這次的十三行遺址搜救活動雖然有受到阻礙,但是搶救出來的古物遺跡都很完整、豐富。但我認為政府應該以文化資產為重,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70704朱純慧


[版主回覆09/25/2009 22:01:08]上課很認真,做作業也認真,good。





  • 留言者: 穿山楓
  • Email: mickey9205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4 20:06:27

哈囉~老師~我是70934蔡承志


十三行的發現原因真酷~~~


我也是來做作業的~


1.我認為史前遺址是古人所留下的器物ˋ建築等等古文物所聚集的地方


2.我覺得文化資產比公共工程重要,因為文化資產一旦被破壞後


便無法復原。而公共工程可以換位置,也可以稍作延遲,所以我覺得


文化資產較重要。


3.我覺得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保存做得十分的好,的確是文化資產的保存


與公共工程雙贏。說到更好的辦法,我覺得說不定可以把污水處理廠蓋在


遺址上,並且在污水處理廠中分區,這樣就可以到污水處理廠裡看遺址了


,不過我的想法好像有點太天真了......


我的作業做完啦~


我很喜歡上歷史呢!


謝謝老師~~~


[版主回覆09/25/2009 10:45:08]

很認真耶,good。現在在展出的漢陽陵微笑彩俑,漢陽陵博物館就建在漢陽陵遺址上喔。







  • 留言者: jenny瑜
  • Email: kiki88080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23 17:40:03

我是707的陳佳琦


1.煉鐵殘渣.貝殼.陶片.


2.我覺得拿出來比較好,因為如果全部剷除我們就不知道史前時代的人有什麼發明.進展


3.要先問過那裡的居民,也要尊重以前的人,才能把那些遺址拿出來,放在博物館.


 


[版主回覆09/24/2009 11:37:08]

你的答案會不會跟前面那個太像了呀?







  • 留言者: ㄚ庸
  • Email: simon6111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9-13 21:13:15

我是東湖國中709的許建庸


我來做功課


1.發現煉鐵殘渣、貝殼、陶片等的遺址。


2.我覺得拿走比較好,因為拿走這耶東西可以近一步的去潦解事前的文化


3.我覺得一開始要把陶片那些東西放入博物館時應該跟當地的居名好好的商量


泰雅族的黥面

我們現在常可看到年輕人耍炫耍酷在身體上刺青,你可知道在泰雅族中刺青是帶有莊嚴神聖的意義呢!


關於黥面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的一則是,古早以前山上有一個巨石砰然裂開,縫中生出姊弟二人。姊姊非常擔心如何繁殖人類,建議和弟弟結婚以傳綿子孫,弟弟認為姊弟不能結婚,姊姊祗得想出一計來騙弟弟。她向弟弟說:「明天下午山下有一個女人在等你,她就是你未來的妻子。」弟弟信以為真,欣然赴約。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姊姊拿了黑灰塗上臉頰,弟弟認不出眼前的女人。兩人終於結婚,人類因而繁衍。泰雅族人的黥面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黥面對於泰雅族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一位泰雅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一位不會織布與沒有黥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


除了上述的意義之外,美觀、避邪也是黥面的另一個目的,泰雅人在山上工作,吃完晚飯後,要將炭灰塗於上額、下顎,以避免邪靈入侵,因此據推斷,兩者之間有其淵源。此外,泰雅人相信,當族人去逝回到祖靈的居所時,祖先們以臉上的刺青認定自己的子孫,因此,黥面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一般認為泰雅族的男子進入壯年後便可黥面,男子刺青以上、下額為主。女子成年後也在額頭刺青;出嫁之後,則從臉頰到口邊刺成V字形。黥面的風俗在日治時期漸漸被禁止,目前仍保有黥面的泰雅人正逐漸凋零。


資料來源: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


 


問題


1.         泰雅人為什麼要在臉上刺青呢?


2.         你對於當時泰雅人對黥面的原因和解釋,例如:避邪或認祖歸宗的標誌,你的看法如何呢?


3.         對於黥面習俗的看法,一個當時泰雅族人的解釋,和你的解釋會相同嗎?為什麼?


4.         你認為泰雅族的黥面和時下年輕人的紋身,在動機上有什麼異同?


《長路漫漫:非洲童兵回憶錄》

我們還要面對死亡多少次,才能找到避風港?


 


《長路漫漫》是一個發生在二十世紀末的真實故事,作者伊實美.畢亞來自西非的小國獅子山,十二歲的他在一次離家之後,就因為戰爭再也無法與家人團圓。「我們本來打算隔天就回家,所以沒有跟家人道別,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我們要去哪裡。我們不知道的是,這次一離家,就再也回不去了。」


與家人失散的伊實美不僅必須躲避匪軍的追擊,還必須忍受村民的懷疑,想辦法讓自己在戰爭當中生存下去。「除了在溪邊停下來喝水,我不眠不休走了整整兩天。我感覺好像有人在後面追著我,常被自己的影子嚇得狂奔好幾公里。周遭的一切都令人感覺殘暴詭異,似乎連空氣都想攻擊我、折斷我的脖子一樣。我知道自己很餓,卻沒有食慾,也沒有力氣覓食。我經過了好幾個被燒毀的村落,只有男女老幼的死屍橫散四地,有如狂風掃過後的落葉。他們的眼睛仍帶著恐懼,彷彿死亡也無法讓他們從不斷肆虐的暴亂之中解脫。我看過開山刀砍斷的頭、被水泥磚砸爛的頭,還有染血的河流—因為血量實在驚人,水都流不動了。每每這些影像在我腦海中重演,我就加快腳步;有時我闔上眼睛不去想它,但心中的眼睛卻閉不起來,繼續用那些畫面折磨我。我因為恐懼,身體不停顫抖,頭昏眼花;我看見樹上的葉子搖搖晃晃,卻感覺不到風的存在。」


想盡辦法只為遠離戰火的伊實美後來被迫擔任童兵,年僅十二歲的他就得學習用槍射擊敵人、用刺刀割斷俘虜的喉嚨。「我們一路上占領、當作基地的一個個村莊和晚上過夜的一處處樹林成了我的家。我的小隊就是我的家人,我的槍供養我、保護我,我的家規則是『不殺人就被殺』。我的思想往往不脫這個範疇。我們已經打了兩年多的仗,殺人也成了日常活動。我對任何人都沒有同情心;童年在不知不覺間結束,而我的心彷彿冰凍了。天上有太陽和月亮,所以我知道日夜的運轉,但我完全不曉得當天是星期日或星期五。」


在這個地球上,還有多少兒童遭受戰爭的蹂躪,年紀小小就成為戰場上的犧牲品,這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生活。我要我小六的兒子一定要看這本書,又把伊實美的故事說給我小四的女兒聽,我要他們知道,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是何等的富足,我們必須感恩,並且懂得珍惜以及回饋。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魯凱族的部落開創神話


魯凱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的山區,也就是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相傳族先由台東的海岸上岸,隨即向山上走,來到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定居。過了一些時日,部分族人在部落領袖領導下,由一隻通靈的雲豹領路、老鷹在空中引導,翻山越嶺來到舊好茶,雲豹停住良久,不肯離開,族人遂在舊好茶建立了部落。之後,一部分族人又遷移至霧台鄉的阿禮、去露、霧台等部落。因此魯凱族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族人為了感恩禁止狩獵雲豹和老鷹。為了交通上的便利,居住在霧台鄉的魯凱族人也遷移到接近平地的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在台東的族人也漸漸遷移至平地,在今卑南鄉的大南村建立了家園。


魯凱族的百步蛇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雲霧環繞,林木蒼鬱的達羅巴令湖,住著一位湖神愛迪丁嘎,祂是魯凱族的先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哩,邂逅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她那清澈的眼眸、典雅的身姿,深深地吸引著湖神。


為了博取少女的歡心,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他的愛慕,鍾情悅耳的笛聲終於打動少女的心,兩人在山林裡編織著愛的旋律。一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我們家住宿,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決定起個大早看個究竟。天未亮時點根柴火欲察看原委,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而她卻滿臉愉悅的表情。


頭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婚禮當天,湖神及他的從屬帶著家傳的古壺、鐵鍋、檳榔、高貴漂亮的琉璃珠串來到頭目家迎娶。頭目一一清點聘禮,並設宴款待賓客。之後,迎親隊伍浩浩蕩蕩的向湖神的居所出發,芭嫩對送行的父母及村民說:「為了表示虔敬,以後我們的族人經過神湖時,請穿白色的衣裳,為了表示對你們的懷念,我會準備溫熱的食物讓你們取用,並請留下獵物的後腿。」說完,便向湖中走去,湖水泛起了漣漪,映出了百步蛇的花紋,芭嫩終於到了夫家。


至今,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著嫁蛇郎故事的古老歌曲,更是讓人低吟迴旋。「再見,我最親愛的芭嫩,妳即將要離開我們,翻山越嶺,再也見不到我們的故鄉,要嫁到達羅巴令湖。」「再見,我的故鄉,即將成為我永遠的回憶。再見了!你們大家,我要走了,當我的帽冠進入湖面時,我已經被娶進皇宮了。祝福我,直到永遠。」


布農族的八部合音


每年1112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由族中長者首先起音,陸續加入二至三部合音,直到出現八個音階,因此稱為八部合音。


布農族由於居住環境較為疏落,聚落多沿溪流而設,所以常以歌聲呼朋引伴,且在瀑布河流呼應之間而發展出令人驚異的複音及和聲之合唱技巧,這種獨特的合音,在民族音樂學上,可說是世界民歌寶庫之一。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合音,其獨特且繁複的旋律,和全球唯一的群體合音唱法,震驚了西方樂壇,「八部合音」從此揚名世界,被認定為國際音樂文化的重要資產。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達悟族的飛魚文化

         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洄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至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之外,其他的魚類不准撈捕。


捕了這麼多飛魚,吃不完的曬乾儲存,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扼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達悟人是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無形中衍生成一種社會規範。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達悟人的飛魚文化更是非常先進的生態理念。


另一個非常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是對於魚類的分類:


1.         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2.         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3.         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達悟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燦爛千陽

這個暑假我看了兩本與戰爭有關的書,一本是《燦爛千陽》,一本是《長路漫漫》,兩本書都讓我有震驚的感覺。


生活安逸的我們距離戰爭實在太遙遠了,「戰爭」只是在書上看到的名詞,好像只是個歷史事件,我們無法想像戰爭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更無法想像跟我們身處同時代的人竟得在槍林彈雨中求生存。這兩本書深刻的描寫在戰爭當中人們的無奈與生命的脆弱,讓我們得以省思,感恩上帝的眷顧讓我們得以享有如此安定的生活。


《燦爛千陽》是一本小說,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從學生手中沒收而來的,冒著被沒收的危險都要看的書,連國文老師都說好看的書當然令我心動。這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為背景,描寫戰火下以及伊斯蘭律法下的兩個女人,她們勇敢的追尋、並為愛犧牲奉獻的故事。這本書除了可以讓我們感受戰爭之外,還可以讓我們看到伊斯蘭世界—一個對於我們而言非常陌生的世界,看穆斯林的生活,看他們對於阿拉的崇敬。書中對於愛的描寫亦令人動容,看完之後那份感動依然縈繞心頭久久不散。


 


~他們剛回到喀布爾時,萊拉不知道塔利班把瑪黎安葬在哪裡,傷心的不得了。她很希望能到瑪黎安墳上,陪她坐一會兒,放一兩朵花。但是此時此刻,萊拉知道這根本無關緊要。瑪黎安從來就沒走遠。她在這裡,在他們重新粉刷過的牆裡,在他們新種的樹裡,在讓孩子們保暖的毛毯裡,在他們的枕頭、書本與鉛筆裡。她在孩子們的笑聲裡。她在艾吉莎頌念的經文、在她朝西跪拜時喃喃誦念的禱詞裡。但是,最重要的是,瑪黎安就在萊拉自己的心裡,宛如燦爛千陽般光芒萬丈。~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8-27 09:24:04

那是??


謝詠隆?!我記得是他們那群的...-ˇ-


圖書館有喔!


還有諾貝爾~


[版主回覆08/28/2009 08:57:05]學校圖書館就有了,我改天再去借





  • 留言者: 貓
  • Email: chieisa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8-25 19:26:19
追風箏的孩子也很好看!!雖然有點...
老師再去看姐姐的守護者
那是一本極具倫理道德的小說!
還有很多很好看的...有空在推薦~
哈哈~書于慈還沒拿走喔?

[版主回覆08/26/2009 22:25:13]對,我也想借追風箏的孩子來看。喔喔,你猜錯了,不是于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