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達悟族的飛魚文化

         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洄游到蘭嶼的海域,達悟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達悟人開始捕飛魚,但只限於晚上以火炬照明,以吸引魚群,到了四月,准許白天用小船釣大魚,夜間則休息。五至七月,開放白天捕飛魚,這幾個月也是最繁忙的季節,但除了飛魚之外,其他的魚類不准撈捕。


捕了這麼多飛魚,吃不完的曬乾儲存,過了九月,約中秋節以後,禁止再食用飛魚,所有吃不完的飛魚也要全部丟棄。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扼止了濫捕、貪婪的情況發生。


達悟人是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待。無形中衍生成一種社會規範。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達悟人的飛魚文化更是非常先進的生態理念。


另一個非常符合生態保育的觀念是對於魚類的分類:


1.         老人魚:只有老人可以食用。


2.         男人魚:味腥、皮如砂紙,女人不能食用。


3.         女人魚:肉質鮮美,任何人皆可食用。


因此,達悟男子在捕魚時,必須捕撈到不同種的魚,以供應家裡的男女老少享用。間接地抑制了過量捕殺單一魚類的危機,也兼顧了生態保育的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