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河,字滄浪,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是當地的秀才。康熙三十五年冬天,一場大火將福州府庫存的五十萬斤火藥燒得精光。災情報到朝廷,皇帝下令要求負責保管的官員賠補,當時擔任福州府師爺的郁永河,因此得到來台的機會,到基隆、淡水一帶採辦硫磺。從受領任務開始,到採硫任務結束返回覆命為止,其間經歷約十個月,郁永河將這中間的經過詳細記錄下來,寫成《裨海紀遊》一書。
《裨海紀遊》一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約二萬四千多字,以日記方式記錄沿途的所見所聞。郁永河於康熙三十六年正月出發,抵達台灣府城之後,沿西海岸北上,途經南部的新港、麻豆,中部的大肚、牛罵,北部的竹塹、南崁等番社,對於當時台灣開發的概況、自然景物、以及原住民的風俗都留下詳實的資料,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台灣西部的面貌。
這樣一本寶貴的遊記,現在已有白話譯本《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楊龢之不僅將《裨海紀遊》譯為白話文,更在其中隨文章內容穿插附圖,從古地圖中看到當時外國人及中國人眼中的台灣;從番社采風圖、皇清職貢圖印證郁永河所描述的原住民樣貌與生活;並有譯者自繪的台灣生物,如海蛇、眼鏡蛇等,讓讀者能更深入體會郁永河對於當時台灣景物的描繪。更難能可貴的是,譯者和他的同學花了五天的時間,從台南的鹿耳門到北投的地熱谷,循著郁永河的路線親自探查,並拍下照片以與三百年前郁永河所見的台灣做一對照,更加增添這本譯本的價值。
透過郁永河的記錄、楊龢之的譯注,讓我們更容易貼近清朝統治初期的台灣風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