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動的時代,不論是政治、社會、經濟、或是思想價值都在性質上產生巨大的變化。在國與國之間彼此兼併、爭霸的過程中,一齣齣精彩的故事輪番上演,許多我們所熟知的成語正在描寫這個時代。現在就集合大家的力量,針對春秋戰國時代的成語故事進行大特搜。請寫下:
1. 成語故事名稱
2. 故事所屬時代(是春秋或是戰國)
3. 故事內容
※請勿重複書寫別人寫過的故事
- 留言者: 小猴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0 23:29:39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末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裡。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退避三舍 我是81209張瑋茹
- 留言者: 邱品儒
- Email: amy99amy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09 18:29:41
完璧歸趙
在雕鑿成“和氏玉璧”的幾百年后,楚國相國昭陽滅越敗魏。為楚國立了大功,楚威王為了表彰昭陽的功勛,就將和氏玉璧賞給他。
一天,載譽而歸的昭陽率領百余賓客在姜太公曾直鉤釣魚的名勝地赤山游玩,大擺慶功宴,酒席宴上,眾嘉賓欲一睹和氏玉璧的光彩,昭陽推不掉眾人之請,把和氏玉璧拿出來讓大家觀賞,眾賓客見和氏玉璧寶光鑠鑠,照人顏面,都交口稱贊。這時,山下深潭中忽然有丈余長的大魚和無數小魚躍出水面,眾人頓時爭相觀看,及至散席,和氏玉璧不翼而飛了。當時縱橫家張儀還未發跡,正在昭陽門下做食客。昭陽手下人見張儀貧窮落魄,就誣陷他偷了和氏玉璧,結果“嫌疑犯”張儀被鞭苔數百下,遍體鱗傷。但和氏玉璧依然查無下落,究竟誰偷了和氏玉璧,千古以來無人可解。
五十餘年后,趙國有個太監繆賢,用五百兩黃金在一個外地人手裏買了一塊玉璧,後經玉工辨識,才知道這塊玉璧就是無價之寶的和氏玉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玉璧在繆賢之手,就把和氏玉璧奪去,占為己有。
秦昭襄王聽說和氏玉璧在趙國,也想得到這塊寶貝,就寫信給趙王,假說願以十五座城市的代價和趙國交換和氏玉璧。趙王不得已派葡相如懷璧出使秦國。
秦昭襄王見和氏玉璧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連聲稱贊,葡相如見秦王無意兌現諾言,就用計拿回玉璧,約定秦王于五天後在正殿當著各國使者、文武大臣的面交璧換城。葡相如回到使館,卻暗地命人帶著和氏玉璧偷偷回了趙國。
五天後,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玉璧已送會趙國,怒氣沖天,但殺了葡相如也不能追回和氏玉壁,反讓各國恥笑,只好將葡相如放回趙國。這就是膾炙人口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81109 邱品儒
[版主回覆09/10/2010 11:54:47]
出使秦國,拼死保護和氏璧的不是葡相如,而是"藺相如",還有請記得寫上故事所屬時代。
- 留言者: 筱啊庭=)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0-03 20:10:51
下面那一篇是我留的
81003李孟庭
- 留言者: 筱啊庭=)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0-03 20:09:18
- 危如累卵
- 春秋
晉靈公為了個人的享樂,竟動用了大批的百姓和錢財,來建設九層瓊臺。他怕臣子們反對,就下令不准任何人來規勸。荀息知道以後,跑去見靈公。靈公為了防止他的規勸和阻止,就叫人準備弓箭,只要他一開口規勸,就立刻把他射死。這時,荀息明知道情勢緊張,仍故作輕鬆的說﹕【大王!我學到了一種好玩的小技藝,特地進宮來表演給大王看!】靈公一聽,就立刻撤了弓箭。荀息便認真的把九顆棋子堆起來,然後再把雞蛋一個一個的加上去。旁邊的人都害怕的屏住呼吸,而靈公自己也驚慌的說﹕【危險!危險!】荀息慢條斯理的說﹕【這有什麼危險?還有比這個更危險的呢!】靈公禁不住的問﹕【快說給我聽聽。】這時,荀息直起了身子,沈痛的說﹕【為了建造高臺,弄得國庫空虛,鄰國將要侵略我們,這樣下去,國家遲早是要滅亡的。】靈公這才醒悟,立即下令停止造臺。
古代的臣子,常常譬喻,用這個方法,來規勸帝王,這些譬喻不但恰到好處,而且豐富內容,表現出我們祖先的高度智慧。後人就根據荀息堆疊雞蛋的驚險技藝這件事,引申成【危如累卵】的成語,用來形容極為危險的局面或者是情勢。
- 留言者: 黃迪西= ]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0-03 18:19:06
橘化為枳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有一個名叫晏嬰的人,他是那時候的齊國人,因為他很善於詞令,又有很高明的外交手腕,所以深受齊王的器重。晏嬰能言善道,所以他的名聲在諸侯間十分的響亮,不過也讓別人十分眼紅。有一次,他負責出使楚國,楚王表面上安排宴會款待他,其實背地裡設計了一齣戲,打算藉機讓晏嬰難堪。
宴會時,楚王要兩個差役押解犯人「經過」宴會廳前,這時楚王便裝作很訝異地問:「唷!你們押著的是什麼人啊?」官吏答:「是個盜賊,從齊國來的!」楚王聽了,斜著眼瞧晏嬰,嘲諷地說:「你們齊國人是不是擅長做賊啊!」晏嬰放下酒杯,從容站起身說:「大王,我聽說,橘子生長在淮南地方就是橘子,若是移種到淮北,就只能生出又酸又乾的枳 。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味道卻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環境的不同啊!這個人在齊國循規蹈矩,一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的勾當,會不會是楚國的環境容易讓人起盜賊心呢?」
楚王被駁斥得顏面無光,只好尷尬地笑著說:「有學問的人真是不好捉弄,我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啊!」
因此,後來的人就用「橘化為枳」這個成語來比喻同樣的東西會因環境的不同而引起變化。也有人用「淮南桔,淮北枳」或是「南橘北枳」。
81036 黃玠羲
- 留言者: 夜冥乂雪碧
- Email: rema2692205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10-03 17:44:27
大公無私(81041譙福慶)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 留言者: spencers3717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0-03 16:19:29
成語: 葉公好龍 出於: 春秋時代
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裡的樑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上界的天龍聽說人間有如此喜歡龍的人,就決定來拜訪葉公。一天,天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裡探望,把尾巴伸到堂屋裡。葉公看見這天龍後,嚇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原來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似龍非龍的東西而已。從這個故事演變的成語“葉公好龍”常用來比喻人說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
81037楊家輝
- 留言者: 小鳴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0-01 23:39:44
日暮途窮
春秋時,楚平王的太子建有兩個太傅:一個是忠心的伍奢,一個是不中的費旡忌。雖然費旡忌用計取得平王的寵信,但是害怕太子建繼任國君後對他不利,就慫恿平王把太子調到邊境,接著又把伍奢監禁來,派奮陽去殺太子。幸好奮陽密告太子逃到宋國。便設計殺害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跟伍子胥〉。結果伍奢跟伍尚遭殺身之禍,只有伍子胥克服困難,逃到了吳國。後來,伍子胥幫吳王打敗楚國,逐將平王的墳墓挖開,拖出屍體,親自用鞭打三百下。他朋友申包胥就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子胥說:「我現在彷彿是趕路的人,天色已晚,路途還很遙遠,所以不得不顛仆抵走路,做些違背常理的事。」
[版主回覆10/02/2010 15:26:56]Who are you?
- 留言者: 言言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9 21:41:53
成語故事:秋風過耳
故事屬於: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季札最小卻最賢德,壽夢很喜歡他,後來壽夢病重,想讓季札即位,季札推讓說:「按理應該是長子即位,希望父親不要偏愛我。」諸樊只好即了位。
諸樊死,傳位給余祭,余祭死,傳位給余昧,余昧將死,想按照父親的遺命傳位給季札,季札說:「我早就說過不要王位。做人只求潔身清行,惟仁而處就夠了。榮華富貴,就像耳邊吹過的秋風,我是不關心的(富貴於我,如秋風之過耳,吾何愛焉)。」離開京城躲避,直到僚被立為吳王才回來。
「秋風過耳」形容一點也不關心。
80803 林言芳
- 留言者: 小胖
- Email: billyao011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8 23:02:47
成語故事名稱:懸梁刺骨、引錐刺股
故事所屬年代:戰國時代
蘇秦功名未成時,家裡人都反對他到各國從事遊說活動,希望他「治產業乃工商」,所以看到他第一次出去游說失敗,狠狽歸來的樣子,父、母、妻、嫂沒有一個理他的。蘇秦深受刺激,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學業還差得遠。
於是連夜翻了幾個小箱子,找到了姜太公的《大韜》、《陰符》等兵書,足不出戶,晝夜苦讀 。 每當讀到夜深,倦極欲睡時,就用一個鐵鏈子刺戳自己的大腿股。這切膚之痛,幫助了蘇秦驅走睡意,於是他振作起精神,繼續攻讀。最後,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漢時就有一個信都人孫敬,非常喜歡讀書。古時紙張很難得,他就把柳 條劈成一片片薄片,然後編織成書本狀,同別人借來經籍,親手抄寫,閉 起門來一天讀到晚,一年到頭很少外出。當他偶爾到市集上去的時候,市人就在背後指指點點,稱他為「閉門先生」。
孫敬讀書十分刻苦,常常對著孤燈讀到深夜。他唯恐自己倦怠時昏昏欲睡,就想出一個巧計:古時男子把頭髮束在頂端,像髮髻的樣子,孫敬便拿一條繩子一頭繫著髮髻,另一頭懸掛在屋梁上。這樣一旦垂頭閉眼要打瞌睡,頭上的繩子就會拉緊頭髮,牽動頭皮,人便可醒了…
80821王柏元(不是11班低優)
- 留言者: 阿瑋
- Email: a88113385@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8 20:20:15
成語故事“門庭若市”
故事所屬時代是:戰國
語意: 門庭間來往的人很多,像市集一般熱鬧。比喻上門來的人很多。
你喜歡聽讚美的話嗎?如果有人讚美你,在你樂得飄飄然之前,你是否會先想一想,他是真心讚美你, 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名叫鄒忌的大夫,長得非常英俊。一天早晨,他洗完臉,穿戴整齊之後,就問妻 子:「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當然是你好看了,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妻子回答。
鄒忌有點不敢相信,因為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於是他又跑去問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 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他的妾毫不遲疑地就說:「這還用說嗎?徐公和你比,可差多了。」 「真的嗎?」鄒忌還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有位客人到他家拜訪。鄒忌又問:「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依我看,徐公怎麼也比不上你。」客人回答。 又過了一天,城北的徐公上門來找鄒忌。鄒忌將徐公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打量一番,覺得自己怎麼樣也不如 徐公長得俊秀。「可是,為什麼妻子、妾和客人都說我長得比徐公好看呢?」當天夜裡,鄒忌躺在床上,翻 來覆去地想這個問題,終於想明白了。
隔天一早,鄒忌進宮拜見齊威王。他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向齊威王說了一遍,然後接著說:「我的容貌實在 遠遠比不上城北的徐公,而我的妻子卻說我比徐公好看,這是因為她愛我;我的愛妾也說我比較好看,這是 因為她怕我;而客人說我好看嘛,則是因為他有求於我。他們都不說真心話,結果倒把我蒙蔽起來了。從這 一點,讓我聯想到我們齊國……」
「我們齊國怎麼樣?快說下去!」齊威王迫不及待地問。
「如今齊國是個泱泱大國,縱橫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多座。宮中的美人和侍從,沒有一個不愛您的; 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不怕您的;齊國的平民百姓乃至鄰國,沒有一個不是有求於您的。這樣看 來,如果他們不對您說真心話,那麼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是非常嚴重的。」
齊威王聽了,忙不迭地點頭稱是。於是他立刻向全國上下發出旨令:「不論是大臣、官吏,或是平民百 姓,能當面指摘國君過錯的,給上等獎賞;能上書提出規勸的,給中等獎賞;能當著獎人面前議論國君的過 失,而傳到國君耳裡的,給下等獎賞。」
這道命令剛一公布,齊國上下就熱鬧起來了。大臣、官吏爭著到王宮裡向齊威王提出意見,宮廷門前熙 熙攘攘,熱鬧得像買賣的集市一樣。幾個月後,提意見的人漸漸少了。一年之後,即使有人想提點意見來領 賞,也沒什麼好提的了。 從此,齊國的國勢比以前更強盛了。
語出戰國策˙齊策一:「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或作「門庭如市」。
老師!!不能重複很累耶!!要一直找!! 有沒有苦勞分呀?!=ˇ= 807 39 葉庭瑋
[版主回覆09/29/2010 16:28:42]怎麼會這麼湊巧?同時間po上了同樣的故事。你打的"隨珠和璧"被隱藏起來了,我得在這裡提醒大家,不要再重複這個故事了。老師我不會解除隱藏耶!
- 留言者: 佳佳
- Email: chen860730@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8 20:14:21
我是80711的陳佳琦
成語故事:門庭若市
(http://www.epochtimes.com)
戰國時,齊國有一位名叫鄒忌的大夫,長得非常英俊。一天早晨,他洗完臉,穿戴整齊之後,就問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當然是你好看了,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妻子回答。
鄒忌有點不敢相信,因為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於是他又跑去問他的妾:「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他的妾毫不遲疑地就說:「這還用說嗎?徐公和你比,可差多了。」「真的嗎?」鄒忌還是半信半疑。
第二天,有位客人到他家拜訪。鄒忌又問:「我和城北的徐公,哪一個比較好看?」
「依我看,徐公怎麼也比不上你。」客人回答。
又過了一天,城北的徐公上門來找鄒忌。鄒忌將徐公從頭到腳仔仔細細地打量一番,覺得自己怎麼樣也不如徐公長得俊秀。「可是,為什麼妻子、妾和客人都說我長得比徐公好看呢?」當天夜裡,鄒忌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地想這個問題,終於想明白了。
隔天一早,鄒忌進宮拜見齊威王。他把這件事情的經過向齊威王說了一遍,然後接著說:「我的容貌實在遠遠比不上城北的徐公,而我的妻子卻說我比徐公好看,這是因為她愛我;我的愛妾也說我比較好看,這是因為她怕我;而客人說我好看嘛,則是因為他有求於我。他們都不說真心話,結果倒把我蒙蔽起來了。從這一點,讓我聯想到我們齊國……」
「我們齊國怎麼樣?快說下去!」齊威王迫不及待地問。
「如今齊國是個泱泱大國,縱橫千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多座。宮中的美人和侍從,沒有一個不愛您的;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不怕您的;齊國的平民百姓乃至鄰國,沒有一個不是有求於您的。這樣看來,如果他們不對您說真心話,那麼大王您所受到的蒙蔽是非常嚴重的。」
齊威王聽了,忙不迭地點頭稱是。於是他立刻向全國上下發出旨令:「不論是大臣、官吏,或是平民百姓,能當面指摘國君過錯的,給上等獎賞;能上書提出規勸的,給中等獎賞;能當著獎人面前議論國君的過失,而傳到國君耳裡的,給下等獎賞。」
這道命令剛一公布,齊國上下就熱鬧起來了。大臣、官吏爭著到王宮裡向齊威王提出意見,宮廷門前熙熙攘攘,熱鬧得像買賣的集市一樣。幾個月後,提意見的人漸漸少了。一年之後,即使有人想提點意見來領賞,也沒什麼好提的了。
從此,齊國的國勢比以前更強盛了。
- 留言者: 路痴倩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7 22:51:44
負荊請罪 -----------81211陳儀倩 (( 老師抱歉 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弄錯了可以換這個嗎謝謝
成語出處:《史記‧藺相如廉頗列傳》。
喻意:察覺自己犯錯以後,誠心向他人道歉,並請求原諒。
戰國時代趙國和秦國相鄰,時常打仗。可是因為趙國有武將廉頗和文臣藺相如,所以秦國一直不敢大舉進攻趙國。
起初,藺相如的地位比不上廉頗,可是有一回藺相如奉派出使秦國,為趙國贏得外交上的勝利,因此便開始被趙王重用,而且地位日漸上升。廉頗知道了很不服氣,有一天對部下說:「哼,這個藺相如也不會帶兵打仗,憑什麼官比我高。有一天,我一定要好好的羞辱他一頓。」
這個消息傳到了藺相如的耳裡,於是他便盡量避著廉頗,減少起衝突的機會。藺相如的部下看了很難過,於是說道:「廉頗將軍不過說了幾句話,您就怕成這個樣子,我們身為您的部下,覺得很丟臉,想要向您辭職。」藺相如回答說:「好,我先問你們,廉頗將軍和秦相王比,誰比較威嚴?」部下回說:「當然是秦王了。」藺相如又說:「是啊!像秦王這麼威嚴的人,在我出使秦國的時候,我都敢當面斥罵他,我怎麼會怕廉頗將軍呢?只是秦國現在不敢出兵攻打我們,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頗將軍啊!萬一我們兩個人不和,不是正好讓秦國有機可乘嗎?所以我是以國家的利益為先,才不敢因為私怨而和廉頗將軍起衝突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番話,非常慚愧,就脫掉上衣,在背上綁著一條荊杖,親自到藺相如家裡請罪。結果藺相如不僅不怪他,而且很謙虛的扶起廉頗,從此他們兩個反而成為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為國家效力。
[版主回覆09/28/2010 11:11:25]想補強一下分數嗎?ok的。
- 留言者: mimi0224mimi0224m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7 02:06:40
奇貨可居 戰國時,秦趙經常交戰。有一天,有個叫呂不韋的商人遇見在趙國當人質的異人,他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呂不韋認為異人
奇貨可居,決心扶植異人成國君,希望換取無窮的回報。
之後,呂不韋得知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一個孩子都沒有。於是他不斷派人送無數財寶予華陽夫人,目的就是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沒過多久,秦昭王死了,安國君即位,而異人也被立為太子。但安國君不久後也死了,太子異人即位襄王,而呂不韋亦被封為丞相。
80906 林暐筑(蝸老大XDD)
- 留言者: aaafafafa69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22:10:51
曲高和寡
戰國時,楚國有位文學家名叫宋玉,他的文章寫的很深奧,一般人都看不懂,因此很少有人稱讚他.楚王懷疑他行為不檢點,才得不到百姓的認同,就問他是不是有對不起百姓的地方.
宋玉回答說:[市場中有個人在唱歌,剛開始時是唱流行歌曲,於是跟著他唱的有幾千人之多;再來是唱稍微難一點的歌,因為難了一點,跟著唱的只剩幾百人;後來再唱起比較深奧的歌曲時,跟唱的就少到只有幾十人;最後,他唱的歌更加入了各種音調,當中還夾雜著歌曲中最困難的音調,於是懂得人更是少的可憐,能跟著唱的,只剩下沒幾個人.這完全是所唱的曲子太困難的緣故啊!]
後人便根據宋玉的話,引申出[曲高和寡]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本事很高,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
我剛剛回錯地方.....好無言
好晚了說=口= (手指冒煙)
80940簡正奇
[版主回覆09/28/2010 11:08:49]自己打的嗎?真乖!
- 留言者: 周鈺婷
- Email: a2694531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21:40:00
成語故事:牝牡驪黃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聲名響譽天下。在伯樂垂暮之年,有一天,秦穆公召見伯樂說:“你已年長,在你的後人中有能繼承你的相馬術的嗎?”伯樂答道:“對於一般的良馬,其特徵很明顯,從外表、筋骨就能觀察得出來。而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其特徵就很難捉摸,若有若無,若隱若現。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從你眼前一閃而過,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我的兒子都才能不高,只能鑑別好馬,而不能相千里馬。不過,同我一起挑菜、擔柴的人當中,有一位叫九方皋的,他的相馬技術不在我之下,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於是九方皋起身到各處去尋找千里馬,三個月後,他回京城報告說:“我在沙丘那個地方為大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麼樣的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於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召見伯樂,對他說:“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不能分辨,又怎能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長嘆一聲,說道:“想不到他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相馬技術,實在罕見。九方皋看到的,是天機,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九方皋所相之馬遠遠超過了千里馬。”可見,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馬的風骨品性、內在精神,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這正是他善於相馬的證明。等到有人將那匹馬從沙丘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果然名不虛傳,是天下稀有的千里馬。
以九方皋相馬的故事形成的成語“牝牡驪黃”為後世流傳,比喻沒有反映事物本質的表面現象。
81103 周鈺婷
- 留言者: 超現實精靈
- Email: yuhepin@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19:23:06
81101 吳心荷
刻舟求劍
春秋時代有個楚國人住在汨羅江的東岸。有一天他要到西岸去拜訪朋友,於是穿上了光潔的新衣服,一路唱著歌兒來到了江邊。和船夫談好價錢以後,這個人就坐上了船,然後取出身上的佩劍,打著拍子,自得其樂的唱起歌來。愈唱愈高興,打拍子的劍也愈揮愈高,唱到得意處,一不小心,竟然把劍甩到汨羅江裡了。
此時船正走到江心,一陣大浪把船打得搖搖晃晃。這位楚國人很擔心掉落江裡的劍,急忙的從包袱裡取出一柄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口裡還唸唸有詞的說:「我的寶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唸著唸著,風浪終於停止了。這位楚國人就要求船夫靠岸停船,好讓他下水找回寶劍。船夫依言靠岸停泊了。這個楚國人就從船上刻了記號的地方,跳到江裡去找寶劍。找了半天,什麼也沒有找到,倒是被江裡的螃蟹箝傷了手指頭;祇好忍痛游回船上。
一個人一直固執的認為,他的劍只要從船上刻的記號的地方下去撿,就可以找得到,這種不顧事實變化,只是一味的認為事情就該如此的人,就成了今天我們對「刻舟求劍」這句成語的定義了。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tTXyA_kTKXWgMfF4VVN_A13clM1KPocc_zn-GCla-cqrn9prif90ZKclbmU0Fs69U3-_iAmk0d-BXu20yKHHr-4-s4tEupvJKVJrPg-w=s0-d)
- 留言者: 呆萱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16:12:27
守株待兔/鷸蚌相爭
守株待兔
有一個宋國人,在田裏工作的時候,有一頭野兔如流矢般的跑來,因被野犬追逐,驚慌失措,視線不清,一頭撞在田邊的古樹上,登時氣絕死亡。
這位宋國人,毫不費力的撿得了這頭野兔,歡喜萬狀,認為任何經營皆無此幸運。從此,他便田也不耕,家務也不理了,每天一早便守著那株古樹,等待兔子前來撞斃。結果,什麼也沒等到,反而被人們恥笑。
因 為他並未能再撿得第二隻兔子了。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過僥倖獲得成功。
(出自《韓非子﹒五蠢》)
鷸蚌相爭
戰國時代,趙國和燕國因為利害關係起了衝突,準備戰爭,這件事情被【合縱抗秦】的蘇秦知道了,他怕秦國坐收漁利,就進行調解。蘇秦到了趙國,對惠王說【我剛剛看見一隻河蚌張開蚌殼晒太陽;後來,鷸鳥飛來,啄住河蚌的肉,河蚌立即把兩片殼合上,箝住了鷸鳥的嘴,雙方相持不下。鷸鳥對河蚌說﹕看你能支撐多久?河蚌也倔強的說﹕我也不相信你能支撐很久!兩者相持不下,互不相讓;最後,漁夫走來,把他們兩個都活捉了去。現在,趙國和燕國如此戰爭下去,雙方百姓都受到傷害,這種情形正像鷸鳥和河蚌相爭是一樣的,我恐怕在旁邊虎視眈眈的強大秦國會扮演漁夫的角色,趁機把趙和燕兩國一起給消滅掉。】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派蘇秦為使者,到燕國去和談了。於是,後來就將蘇秦的這個比喻引申成【鷸蚌相爭】,來形容雙方不和,相爭不休,卻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與自己的同伴要好好相處,不要為一點小事,就爭個不停,否則,必將被有野心的外人從中占了便宜。
80901余姿萱.
- 留言者: 穿山楓
- Email: mickey92051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15:50:59
鷸蚌相爭
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互相征戰不休。有一次,趙惠王打算攻打燕國,有個叫做蘇代的謀士,認為兩國互相戰爭,必然生民塗炭,又擔心燕、趙兩敗俱傷,最後都會被趁機坐大的秦國併吞,就代替燕國遊說趙惠王,希望他能夠停戰。蘇代見到趙惠王,並沒有直接請他休兵,反而說了一個故事︰「大王啊,我到貴國途經過易水時,看到一隻蚌,正把殼打開在河邊晒太陽。這時飛來一隻鷸鳥,伸出長長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驚嚇的蚌立刻合攏雙殼,把鷸的喙給夾住了。鷸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太陽給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說︰『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雙方爭執不休,誰也不肯讓誰。有一個漁夫經過,就毫不費力地把牠們一起給抓住了。」蘇代接著說道︰「大王啊,今日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必然全力抵抗,兩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國就是那個漁夫,會趁機消滅趙、燕兩國啊!」趙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國的計畫。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鷸蚌相爭」,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出自教育部成語典
這個蘇代還真會掰故事......(正常來說漁夫看到一隻鳥在跟一個貝殼吵架早就嚇跑了!)
不過他的確很聰明啦!
雖然最後都被秦國滅了
希望這個故事沒人寫(那麼多篇很容易漏看的)
總之
謝謝老師看我的作業啦!
歷史課萬歲!!!!!!!!!!!!!!!!!!!!!!!!!!
BY 80934 蔡承志
[版主回覆09/28/2010 11:00:36]好家在,這篇被你搶到了。
- 留言者: 瘋子呆佳
- Email: opendoor88t@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6 00:53:52
我是81204
1.成語故事名稱:狐假虎威
2.故事所屬時代:戰國時代
3.故事內容: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扑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只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 留言者: j097320931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22:32:55
成語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中期有個國君叫粱惠王。為了擴大疆域,聚斂財富,他想出了許多主意,還把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
有一天,他問孟子:“我對於國家,總算盡心了吧!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內的災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荒年的時候,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還沒有象我這樣做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沒有大量逃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的增加,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一響,雙方的士兵就刀對刀、槍對槍地打起來。打敗的一方,丟盔卸甲,拖著刀槍,趕緊逃
命。有一個人逃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這時候,如果那個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個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你說對不對?”
粱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但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怎麼能夠希望你的百姓會比鄰國的多呢?”
[版主回覆09/28/2010 10:57:09]哈囉!你是誰?
- 留言者: 王姊
- Email: kart2007060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22:04:12
80702王岑嘉
食指大動的由來
有一天早晨,公子宋和公子家一起去朝見鄭靈公。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躍躍跳動起來,公子家覺得很奇怪,公子宋說﹕【每次我的食指跳動,那天必有異味可嘗;像前次我出使晉國,嘗了石花魚的鮮味;後來出使楚國,又嘗到了天鵝的美味,不知道今天又能嘗到什麼好吃的東西?】兩人進了朝門時,就聽說楚人送來了一隻大黿,靈公命人烹煮,準備和朝內的大夫們一起嘗嘗。公子宋及公子家聽了,不禁相視而笑。【你們今天為什麼這麼高興呢?】靈公問。公子家的把公子宋食指跳動的情形說了一次;靈公聽了,笑了笑說﹕【這能不能靈驗,主權還操在我的手裏呢!】於是命令黿羹改由下席分到上席來。當黿羹分發到公子宋的時候,正好分完了,靈公大笑著說﹕【你的食指還靈驗嗎?】公子宋走到靈公的座前,伸手在他的碗裡取了一塊黿肉吃,說道﹕【我已經嘗過黿味,誰說不靈呢?】
這故事記載在左傳裡,後人便將它引申為【食指大動】這一句成語,用來形容有意外口腹的徵兆。
- 留言者: 月星
- Email: j2695123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21:08:55
遠交近攻
時期:戰國
范雎是戰國時魏國人,才思敏捷,原本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手下,有一回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對他的才幹十分欣賞,特別賜予厚禮。
這情形讓身為主子的須賈覺得很不是味道,不禁對他產生懷疑,認為它是暗中出賣國家機密,才換來獎賞。
回國後,須賈將這件事稟告宰相魏齊。
為其一聽不由分說的立刻把范雎抓起來。
范雎被毒打折磨得幾乎喪命,好不容易才逃出來,投靠秦國的官員王稽。
王稽與范雎一番懇談後,立刻知到范雎是個人才,於是便將他推荐給自己的主子——秦昭襄王。
昭襄王請教范雎讓國家鴻圖大展之道。
范雎侃侃而談:「依我看,大王越過韓國、魏國,去攻打遠方的齊國,根本是錯誤的做法。」
「為什麼呢?」昭襄王很訝異。
范雎說:「請大王回想看看,當初齊湣王南攻楚國,又攻趙、魏、韓三國,氣勢浩大,結果呢?不但一寸土地也沒得到,湣王還賠上自己的性命,而且齊也幾乎亡國。
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形勢不允許呀!」
「你說的很對。那麼,依你看,該如何做才對呢?」昭襄王接著問。
「我認為,」范雎說,「大王應該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離我們遠的國家,我們就和它締結友好盟約;離我們近的,我們才出兵攻打。這一來,距離遠的國家因為和我們關係良好,自然不會干預我們的軍事行動,必要時,我們還能和他們聯手呢!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國土就能一步步擴張,勢力也能一天天強大,稱霸天下的目標也就指日可待了。」
昭襄王聽完,佩服萬分,立刻任用范雎為客卿。
此後,依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先從韓、魏下手,再如蠶食桑葉般,一步步向外擴張,果真為秦奠定了統一的良好基礎。
我是81139 臧昱齊....一個字一個字打好累喔....
[版主回覆09/27/2010 13:12:21]能跟課本的內容配合,還自己打字,當然要給你高分囉!
- 留言者: 亭
- Email: yvonne615@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17:09:00
買櫝還珠
【溯源】 《韓非子》外儲說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櫝,薰已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即以羽翠。鄭者買其櫝而還其珠。
﹝翻譯﹞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要賣珍珠,為了要吸引顧客並賣個好價錢,就特製了盛裝珍珠的盒子。那些盒子外面雕上了精緻的花紋,周圍鍍上閃亮的寶石,還用香料薰的香香的,真是人見人愛。後來楚國珠寶商帶著珍珠,到了鄭國的市場販賣,果然吸引了許多人潮。但人們都只對那盛裝珍珠的盒子有興趣,有人甚至出高價買下盒子,卻把盒子裡的珍珠還給珠寶商。
用來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81106林宜亭:目
[版主回覆09/27/2010 13:09:59]連原文都寫下了,大家仔細瞧一瞧。
- 留言者: Q毛
- Email: ahj96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5 13:54:40
80926張家豪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
故事所屬時代 ─ 春秋
故事內容: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孔圉(於音)﹐十分謙虛好學。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人學習和發揚他的這種好學精神﹐特地賜給他一個“文”字的謚號﹐人們便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子貢﹐也是衛國人。子貢認為孔圉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好﹐不應該得到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衛君為什么要賜給孔圉“文”的謚號呢﹖孔子回答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子又聰明靈活﹐而且經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一點兒也不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才賜給他一個'文'字的謚號。” 經孔子這麼一解釋﹐子貢方才服氣。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它的意思是虛心向別人求教﹐即使向比自己學問差﹑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應覺得羞恥。后來人們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人謙虛好學。
--《論語.公冶長》
[版主回覆09/27/2010 13:01:21]清楚說明故事時代,還註明出處,讚!
- 留言者: 君君
- Email: lin860321@yahoo.com.tv
- 網址:
- 日期: 2010-09-24 23:04:57
春秋戰國成語典故
成語名稱:季札掛劍
時代:春秋時代
內容:劉向新序上記載:春秋時代吳國公子季札出使晉國途中,順道拜訪了徐國的國君.徐國國君非常喜歡季札身上佩戴的寶劍,雖然沒有說出口,但臉上的表情已經將她的心思顯現出來了.季札明白徐君喜愛自己的佩劍,但因為還要出使晉國,佩戴寶劍是禮節,所以並沒有立刻將劍贈送給徐國國君,卻再心中許下承諾,出訪回來再經過此地時,一定將劍贈給徐君.
可是季札出使回來後,徐君已經逝世了,於是季札解下寶劍,把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信守心中曾默許的諾言.
引申:掛劍,季札掛劍:表示重友誼,守信用,或對亡友的追懷及信義.
應用:這對忘年之交,縱然現已生死相隔,季札掛劍的真情仍在.
成語名稱:曾參殺人
時代:春秋時代(戰國策)
內容:孔子的弟子曾參,在當時的魯國,被公認是品德非常好的人。曾參住在一個叫費的小鎮。有一次,小鎮裏的一個人被殺了,殺人凶手恰好和曾參同名同姓。一個鎮上的人急急忙忙地跑去曾參的家,告訴他母親說:「你兒子曾參殺人了,你快避開一下,免得人家來找你報復。」曾母正在屋裏織布,聽到這個消息,頭也不抬地回答說:「沒有這回事,我的兒子不會殺人。」一面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跑來,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你快逃走啊!」曾母仍然織她的布,沒有理會。再過了一會兒,又跑了一個人,慌慌張張地告訴曾參的母親:「快,快,快逃!曾參剛才殺了一個人!」這回,曾參的母親害怕了,連忙丟下手上的梭子,翻牆逃跑。(取材自《戰國策》) 寓意:不真實的話多說幾次,也能使人信以為真。俗語說「眾口鑠金,流言可畏。」我們對謠言提高警覺,明察虛實,以免受騙上當。
引申:曾參殺人:比喻留言可謂,虛假的事情經過反覆的傳播也會讓人信以為真.投杼,曾母投杼:比喻ㄧ但謠言四起,就連最信任的人,也會動搖堅定的信念.
應用:媒體要善盡為新聞把關的原則,以免曾參殺人,讓不實的消息中傷當事人.
老師,抱歉找錯成語(四面楚歌)了,這兩篇麻煩您了!!!!!=))
80707林宜君
[版主回覆09/27/2010 12:59:20]清楚說明時代,又有引申與應用,讚!
- 留言者: 黑皮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4 21:04:27
「畫蛇添足」的意思一個是「無中生有」,另外一個則是「多此一舉」、「弄巧反拙」。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時代的楚國。有一天,有個祠堂的管理者,給了他手下一小壼酒。這些人看了看,覺得如果大家分著喝的話就不夠了。可是如果給一個人喝,就還有剩餘,所以有人提議到:「我們來比賽畫圖,我們來比賽畫一條蛇,誰要是先畫好,這瓶酒就是他的。」三個人商量好了,就拿了幾枝柳條燒成的木炭,蹲在地上開始畫蛇。沒多久,甲畫好了,他伸手想要拿酒,卻看到旁邊的兩個人還在慢吞吞的畫著;於是他想:「等他們畫好了,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我不妨再加上幾隻腳,讓他們輸得心服口服。」
所以甲拿起木炭,開始加畫蛇腳。不一會兒,乙畫好了,就拿起酒就往嘴裡灌,甲看了趕緊伸手攔他,並說道:「我先畫好的,你怎麼可以搶酒喝呢?」「誰叫你畫腳的呀!你什麼時候看過蛇長腳的啊!」說完就笑嘻嘻的把酒喝了.
80715 鄭婷芝
- 留言者: 東東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4 20:53:58
邯鄲學步
此故事是莊子的寓言故事:戰國時,燕國有一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的首都 邯鄲人的走路姿勢,跑去學,結果不但沒學成為,結果連自己怎麼走路都忘了
(這有可能發生嗎),只好爬回家,進而演變成這個成語
81123王柏元
[版主回覆09/27/2010 12:55:25]你自己都說這是個寓言故事,也就無所謂真假了。
- 留言者: 學學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22 15:14:54
雞鳴狗盜 80732 張力學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logger_img_proxy/AEn0k_v8Ex-Pq-DWZRUWbg-Yl1ryWWhS_wzKN9oUrtvk5P-4567vhqy9y-RznGjMJIibud60whG6MJZkKssDGxIXBM9K_Vr1K96ugfEcNSSdBKA=s0-d)
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 幫他解決困難。泰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作客。孟嘗君爲了報答秦王的賞識,於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爲見面禮。
孟 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於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爲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倖,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於是有許多大臣就 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並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後孟嘗君終於被軟禁起來了。
孟嘗君遭到軟禁 後,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 狐裘就這麽一件,現在要到那裏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
這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著狗叫把衛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 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 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現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 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著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麽多公雞在叫,以爲天亮 了,於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 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穀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版主回覆09/24/2010 07:28:53]這個好故事被你搶到了!
- 留言者: 81201
- Email: amy741ya@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2 14:08:46
- 留言者: ●小貓§彤彤○
- Email: amy741ya@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22 14:05:49
成語名稱 :結草銜環
故事所屬時代:春秋
故事內容:
記載春秋時秦桓公攻打晉國,晉大夫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軍,並且捉到秦國大力士杜回的故事。相傳魏顆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兩軍對戰時,戰場上出現一個老人,老人在秦軍必經的地方把草打結,杜回經過時被草結絆倒而被擄,晉軍才獲得勝利。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寵妾的父親,因為魏顆在父親魏武子死後,遵從父親神智清醒時的交代,將父親的寵妾改嫁,老人在戰場上將草打結絆倒杜回,是為了報答魏顆救了他女兒性命的恩情。
「銜環」一語則是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落在樹下,全身爬滿螻蟻,楊寶將黃雀帶回家放在巾箱中救治,以黃花餵食,百來天後黃傷癒,就飛走了。夜裡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感謝楊寶救命之恩銜來四只白玉環送給他,希望楊寶的後世子孫品德清白如玉,位極三公。而「結草銜環」又有『生當銜環,死當結草』的說法,認為「銜環」是活著報恩,「結草」是指死後報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結草銜環」,用來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如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奶奶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後結草銜環,做個報答。」
[版主回覆09/24/2010 07:26:17]非常清楚,太讚了!
- 留言者: 小潘潘
- Email: r9200932@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8 19:59:00
成語故事 “打草驚蛇”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中山國」的小國家。中山王有兩個寵妃:江姬和陰姬。中山王一直拿不定主意,究竟立哪一位王妃為后比較好?中山王有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叫司馬熹,聰明的司馬熹老早看出:兩位王妃為了爭奪后座,而明爭暗鬥。司馬熹拈著鬍子,低語著:「嗯……我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的撈一筆!」司馬熹私底下,悄悄對陰姬的父親說:「想要當王后可不能有大意喔:當上了王后,有權又有勢;但是失敗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呢!要想事情成功,為什麼不找我呢?」
陰姬的父親一聽,連忙送上一大筆錢說:「司馬大人,請務必鼎力相助!如果事情成功了,我一定好好報答您!」「好說!好說!」第二天,司馬熹對中山王說:「大王,我有一個強國的計畫。」中山王很感興趣的問:「哦?有什麼計畫你說說看!」司馬熹說:請讓我出使趙國,暗地偵察趙國的險要地方,了解他們的軍力和民情,做為對付趙國,壯大我國的參考。」「好,就依你所說的去做吧!」中山王欣然同意了。
司馬熹帶著大批的隨從和厚禮,來到了趙國。能言善過的司馬熹,很快的和趙王談得十分投機。趙王為了款待司馬熹,召來了大批宮女表演歌舞。司馬熹看到看左右的宮女,故意深嘆一口氣說!「唉!貴國的美女雖然多,卻沒有一得比得上陰姬的姿色!」「哦?陰姬是誰呀?」趙王很感興趣的問。司馬熹說:「陰姬是中山王的妃子啊!」趙王不如自己正一步一步踏進司馬熹的圈套,還興奮的說:「要是真的很美,我倒想見識見識!」
司馬熹知道趙王已經對陰姬動了貪念,故作害怕的說:「哎呀!大王,可別當真啊!這事要是傳出去,我的性命可就不保了啦!」說完,隨即轉移話題。回國後,司馬熹用誇張的口氣,對中山王說:「趙國果然是強大的國家,只不過趙王貪好美色,他聽說陰姬賢淑美麗,有意要大王獻上……」中山王一聽不禁火冒三丈,大罵:「大王冷靜些!我們的兵力不如趙國……」看看中山王的臉色,司馬熹低聲的建議:「大王,我們何不獻出陰姬,免去一場兵禍呢?」這簡直是火上加油!中山王怒氣沖沖的拍打桌子,說:「什麼話?想不到你竟然這麼懦弱!」司馬熹小心翼翼的陪著笑臉說:「大王請息怒!我有一個妙計,既可以免去兵禍,又可以斷了趙王的貪念。」
中山王沒好氣的說:「什麼妙計快說吧!」司馬熹說:「現在除了封陰姬為后外,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可想了!」司馬熹接著說:「這樣一來,趙王不得不死心,因為強搶別國的王后,一定會遭受國際輿論的干涉!」中山王一聽有道理,立刻下令:「那麼你就趕快起草封后的詔書吧」司馬熹成了王后的大恩人後,官途更是一帆風順。他用的計策,叫做「打草驚蛇」。
81113潘瑋婷:))
[版主回覆09/21/2010 10:36:04]
這不是"打草驚蛇"的由來。"打草驚蛇的典故是:唐代當塗縣令王魯,貪婪愛財。一日老百姓聯名舉狀告發他的一個手下受賄。他看了狀子後,十分驚駭,不由自主地在旁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我已驚蛇」。意思是:你們雖然告發我的手下,但已經嚇著我了。
- 留言者: 夢夢
- Email: minniemengchiyi@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8 15:26:07
成語:東施效顰
春秋時代,越國有個美女叫西施,他長得「如花似玉」,可說「花容月貌」,「美如天仙」。傳說當西施在溪邊洗衣服的時候,溪裡的魚看見她,都害羞得沈到水裡去了呢!
可惜西施從小體弱多病,有心痛的毛病,每次胸口一痛,她就會捧著心,皺著眉頭。然而她實在長得太美了,即使捧著心,皺著眉頭,也另有一種惹人憐愛的美,實在叫人動心。村子裡的人甚至覺得「西施捧心時,比平常還要好看呢!
西施有個鄰居叫東施,長得就和她恰恰相反。扁鼻子、大嘴巴,還生了一對鬥雞眼。她看到西施蹙眉捧心的模樣兒很好看,於是也學著皺起眉頭,瞇著一雙鬥雞眼兒,還雙手捧心。每當東施學西施捧心皺眉的在村子裡搖搖擺擺四處行走時,村裡的人都嚇得躲在家裡,把門窗緊緊關閉,像逃避瘟疫一樣。小孩子看到了東施的模樣,也都嚇得尖聲大叫,好像遇見魔鬼一樣。據說許多小孩子晚上睡覺時候,還會做惡夢呢。
81104 孟芷儀
[版主回覆09/21/2010 10:37:4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千萬別東施效顰。
- 留言者: angel011014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8 11:57:47
孤掌難鳴81014劉映辰
戰國時的韓非,集法家之大全,但在韓國不受重用,窮困潦倒,但他所寫的書,傳到秦國,受到秦王政的重視。
秦王見到韓非時,問他:「 國 君如何才能獨操大全,支配臣下呢?」韓非答:「君主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能掌握權勢,要握權勢,必區別君王與臣下的職責,臣下要服 從 君王的命令。猶如一隻手獨拍,雖然迅猛,卻沒聲響。所以君王的禍患,起因無權勢,而沒有響 應執行 君令,因此君王必須掌握權勢才能避免禍患。」
秦王接受他的意見,剷除呂不韋,而真正掌握秦國大權。
[版主回覆09/21/2010 10:54:54]這個故事剛好跟課本內容相配合。
- 留言者: jason0910732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6 21:58:41
掩耳盜鈴 / 掩耳盜鐘
比喻人自己欺騙自己。凡做事以為隱瞞得住別人,其實卻不然。
春秋末年 ,晉國的智伯滅掉范氏沒多久,有一天一個小偷趁著夜晚,偷偷摸摸的前 潛入范氏的屋子裡,想偷點什麼值錢的東西。可是,這個小偷既笨又膽怯 ,他不僅不知道值錢的東西藏在哪裡,而且有人住的地方他也不敢去闖。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忽然看到院子的角落有一坐大鐘,於是心想: 「與其空著手回去,不如把這座鐘搬回家,說不定還可以賣個好價錢呢! 」但是鐘實在太重了,體積又龐大,搬起來很不方便。小偷於是想把鐘打 碎再帶走。因此,他找來一支大槌子,狠狠往鐘猛敲,「噹!噹!」鐘大 聲響起,他想:「糟了!如果給人家聽到了,豈不是會被送到官府去嗎? 」他又想:「不能發出聲音,我該怎麼把鐘打碎呢?」正當他百思不解時, 忽然靈機一動:「我把耳朵掩起來不就聽不到聲音了嗎?這下子應該可以 安心工作了吧!」一面又得意洋洋的說:「我真是了不起!竟能想出這麼 好的辦法來!」於是,他真的把耳朵掩起來,毫無顧忌的猛敲起鐘來了。 他真的是笨的可以,竟以為這樣別人就聽不見了。
結果聰明的小朋友應該 可以猜的到,他驚動了全家的人,於是被人綁到官府去了。沒想到他被關 在監獄中竟然還一臉迷糊的問別人:「我都把耳朵掩起來了,別人怎麼會 聽得見呢?」天底下竟有如此笨的人,被關到監獄裏,實在也是咎由自取 啊!這篇故事出自呂氏春秋一書,本來是作「掩耳盜鐘」,後人積非成是, 變成「掩耳盜鈴」,現在我們不去查明也就習以為常。
我是81230 陳孟揚
[版主回覆09/17/2010 16:26:52]原來是"掩耳盜鐘"呀!
- 留言者: 7-11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6 20:51:25
一鳴驚人..是81112 游采臻的作品..
- 留言者: 7-11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6 20:49:43
一鳴驚人
本來,齊威王仗著齊國國力強盛,一天到晚飲酒作樂,把國家大事統統拋在腦後。很多官員有樣學樣, 也是只拿薪水不做事。可以想像得到,幾年下來,朝政荒亂,齊國也就越來越衰弱了。其他國家當然不會放 過這個大好的機會,不斷地出兵攻打齊國,奪去了不少城池和土地。
有幾個大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想要勸諫齊威王,卻又說不出口。原來,齊威王是個喜怒無常的人, 如果稍有一句不中聽的話,官做不成也就算了,搞不好連性命都不保。正在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有個叫做淳于髡的人,既不怕丟官,也不怕犧牲性命,勇敢地站出 來向齊威王勸諫。
淳于髡長得很矮小,但是足智多謀、能說善道,為人非常風趣。他知道齊威王喜歡聽一些拐彎抹角、近似謎 語之類的話,就編了一件事情,裝作很認真的樣子,跑去對齊威王說: 「大王,您是一個非常聰明而且有見識的人,我有一件事情不明白,想要請教您。」 齊威王一下子來了興趣,連忙問道:「到底是什麼事啊?」 淳于髡說:「我國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廷裡,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是牠不飛也不叫,不知道是為什 麼?」
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所說的大鳥就是在指他,說他為什麼成天待在皇宮,不理朝政。於是齊威王挺直身 子,笑著說:「這個我知道。那大鳥不是不飛,而是不高興飛。如果牠展翅飛翔,一下子就可以沖破青天, 直上雲霄。那大鳥也不是不鳴,如果要鳴,一定一鳴驚人。」
淳于髡知道齊威王明白他的意思,便笑著說:「大王的指教十分英明,如今很多朝臣都在等待著大鳥飛 翔和鳴叫啊!」齊威王是個聰明人,從此,他果然力圖振作,整頓朝政,然後出兵還擊侵犯齊國的敵人。各國對於齊國 來勢洶洶,都大為震驚,紛紛將侵佔的土地還給齊國。 從此,齊國的國力更加強盛了。
[版主回覆09/17/2010 16:25:01]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希望你也可以一鳴驚人。
- 留言者: 小不點
- Email: joannahi860726@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22:14:18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各國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王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國王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接著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我知道。”於是龐蔥放心陪太子而去。後來,魏王還是聽信讒言沒有再重用龐蔥。
街市上當然不會有老虎。說街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為成語“三人成虎”,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不能人云亦云。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就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我是81203朱家蓁 謝謝~~~
[版主回覆09/14/2010 23:04:57]註明故事的出處,後面再將成語加以解釋,好清楚,讚!
- 留言者: 西瓜
- Email: aspg5956@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21:14:45
自取其辱
管仲以後,齊國又出現了一位名相,名叫晏嬰。他曾歷任三朝宰相,使齊國國勢強大。
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聽說他生得矮小而又相貌不揚,便打算等他到來楚國時,好好地羞辱他一番。
於是,楚王吩咐他的手下只開小門讓晏嬰進來。晏嬰來到時,見到只開了一扇小門,他知道楚王有意為難他,便說:“出使狗國,當然要從狗門而進,今天到堂堂楚國,讓我走這狗門不知為何,難道是我走錯地方,來到了狗國不成?”
楚王聽後便不懷好意地問晏嬰:“你們齊國看來太沒人了,不然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使臣?”
晏嬰回應說:“我們齊國選派使臣有個原則,凡是德才兼備的人都要派往賢明君主治理的國家去。唯有我最無能,容貌也醜陋,所以才將我派到楚國來。”
楚王兩次想羞辱晏嬰,不但沒有得逞,反倒被晏嬰所羞辱,真是自取其辱。
80928 陳世祥 (西瓜)
[版主回覆09/14/2010 23:05:32]你的這塊西瓜看起來好好吃喔!
- 留言者: qqq.emily@ymail.com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20:39:46
毛遂自薦
戰國時代流行養士,趙平原君的手下就有門客數千人。因此當趙國危急,平原君奉派出去求救時,他便決定在門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當隨從。可是精挑細選後,只選中十九人,這時毛遂就自告奮勇的來見平原君。
「聽說你要到楚國去,但還缺少一名隨從,就讓我跟您去吧!」可是平原君並不知道他有一名這樣的門客,於是問道:「你到我這兒有多久了?」「三年。」「一個有才華的人,就像放在袋子裡面的錐子,馬上會刺破袋子露出來,你到我這兒己經三年了,我並沒有聽說過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你還是留在家裡吧!」「不,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早把我放在袋子裡,我早就脫穎而出了。」
平原君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帶他一起去。到了楚國,平原君用盡方法,仍然無法使楚王派兵救趙,正在這時候,毛遂突然拔劍向前走去。「你是什麼人?膽敢如此放肆!」「他是我的門下賓客毛遂。」毛遂說道:「楚國有千里之疆,百萬精兵,該是天下無敵才是,可是上次竟然被秦國打敗,使大王的祖先蒙羞受辱。此事連我們趙國人民都為貴國感到羞恥。大王,難道你一點都不在乎嗎?楚趙結盟實在是為了你們楚國!」楚王聽了這番話,頗為慚愧,立刻答應和趙國聯盟,共同抵抗秦國。
80815
[版主回覆09/14/2010 23:09:35]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皆以養士聞名。
- 留言者: a13063912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20:37:07
伯樂相馬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彿也知道伯樂很同情牠,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
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81138廖庭佑
[版主回覆09/14/2010 23:11:14]原來伯樂是天上星宿的名稱呀!
- 留言者: 樟腦丸
- Email: vn517535200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18:41:59
一鼓作氣
所屬春秋五霸~~
據《左傳.莊公十年》載,春秋時,齊國的軍隊違背了盟約,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曹劌(ㄍㄨㄟˋ)共乘一輛兵車,與齊國的軍隊交戰於長勺。魯莊公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阻止說:「不可以。」等到齊軍敲過了三通鼓後,曹劌才說:「可以擊鼓進攻了!」魯軍戰鼓一響,激起了士兵們高昂的士氣,大家勇往直前,銳不可當,結果齊軍大敗,狼狽而逃。這時魯莊公想乘勝追擊,卻又被曹劌阻止說:「還不可以!」接著就下車仔細觀察地面上齊軍兵車留下的軌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魯軍乘勝前進,追趕落敗的齊軍,把齊軍趕出了魯國,獲得最後的勝利。魯莊公就詢問曹劌這麼做的原因何在?曹劌說:「打仗是憑著一股勇氣,第一通鼓響時,士兵的勇氣最旺盛,第二通鼓響,士氣就會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響,應戰的勇氣就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次和齊軍作戰,他們擊了第三通鼓,我們才擊第一通鼓,正是敵人的勇氣大減,而我們士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我們才能打敗敵人。然而像齊國這樣的大國,用兵是很難猜測的,我擔心他們會有埋伏,所以下車查看,看到他們的車跡混亂,旗幟也散亂地倒下時,可以斷定他們是真的被打敗了,才敢放心地乘勝追擊。」後來原文中的「一鼓作氣」,就被用來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勇往直前,才能一舉成事。
80831 史上最帥的帥哥 張丞逸咧~~一定沒錯字ˋˊ
[版主回覆09/14/2010 23:01:3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故事可以鼓舞大家奮力向前。真的沒錯字喔!有進步。
- 留言者: 熾
- Email: ter41432@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18:35:35
剛剛忘記流言說我是80826 林承翰-..-應該是打安然無恙納篇
- 留言者: 熾
- Email: ter41432@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4 18:34:03
安然無恙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還年輕 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 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 卻先問收成和百姓 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 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趙威後笑著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 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 ~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多打一點應該沒差吧@@反正成績高就好xdd
[版主回覆09/14/2010 22:54:14]
到底是"趙威後"還是"趙威后"?
- 留言者: 哇係李侑澄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3 20:03:10
成語故事:各自為政
春秋時期
|
|
|
|
|
春秋時期,鄭國和宋國有一次在大棘這個地方發生戰爭。戰前,宋國元帥華元為了鼓舞士氣,殺羊來分賞將士,但把自己的車伕羊斟給忘了,羊斟懷恨在心。第二天開戰了,羊斟對華元說:「昨天分羊的事聽你的,今天駕車的事聽我的。」(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駕著戰車衝入鄭軍陣地,結果華元被俘,宋軍大敗。
當時君子都說:「羊斟是個小人,因為自己的私憤,敗壞國家大事,應該受到懲罰。《詩經》中的『人之無良』就是說的羊斟這類人。」
「各自為政」指各按自己的主張辦事。
80723李侑澄
|
[版主回覆09/14/2010 09:40:47]還附上了原文,讚!
- 留言者: Emily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9-13 18:02:00
狡兔三窟
戰國時代的王公貴族很喜歡互相比賽,比什麼呢?--交朋友。
當時,以朋友多而聞名的有: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他們家裡隨時都住著三千多位從各地而來的食客呢!
你一定在想,為什麼他們要花那麼多錢養幾千名食客呢?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誰的朋友多,才最有保障,最有面子。在這個亂紛紛的戰國時代,朋友可以幫忙動腦筋、出主意、解決問題,甚至出生入死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一個叫做馮諼的人來投奔孟嘗君。孟嘗君的僕人看馮諼一副窮酸樣兒,又沒什麼本事,就安排他住在下等的房間,吃的是粗茶淡飯。馮諼一點兒也不吭氣,只是天天靠在廊柱上,手裡拿著劍,悲哀地唱著:「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吃飯沒有魚。」
僕人將這件事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覺得這事要是傳了出去,自己多沒面子啊!於是就叫人請馮諼搬到中等的房間,並給他魚、蝦吃。
過了一陣子,馮諼又唱了起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出門沒車馬,出門沒車馬。」
大家都覺得馮諼這人真可笑。可是,孟嘗君知道後,又叫人幫馮諼準備一套車馬。誰知道過了沒多久,馮諼又唱了:
「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沒有錢養家,叫我多牽掛。」
雖然僕人們都罵馮諼不知足,可是孟嘗君卻派人經常送錢給馮諼的老母親。
有一回,孟嘗君拿出一疊帳簿,要門客到薛城去替他收債。大家都推推托托不肯去,只有馮諼一口答應。出發前,馮諼問孟嘗君:「需要我幫您買點兒什麼回來嗎?」
孟嘗君想了想,說:「您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一到了薛城,就叫地方官將欠債的老百姓都找來,當面一分分地核對契約。當手頭比較寬裕的人還了錢之後,馮諼對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說:「孟嘗君命令我來到這裡,不是要逼你們還債。他說,實在還不了債的人,都不用還了。大伙兒可別忘了孟嘗君的恩典啊!」說完,他把那些契約燒得精光。大家又吃驚又高興,都十分感激孟嘗君。
馮諼回到孟嘗君的府裡,孟嘗君問他買了什麼回來。馮諼從容地回答說:「臨走的時候,您囑咐我,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仁義』。您對薛城這個地方的人們並不夠體貼,所以這回我就花了錢,幫您把『仁義』買回來。」接著,他將燒掉契約的事說了一遍。
孟嘗君心裡雖然不太高興,也只好說:「好!好!先生,您休息吧!」
過了一年,齊泯王誤信讒言,除去了孟嘗君相國的職位。孟嘗君只好垂頭喪氣地帶著一家老小,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他萬萬沒想到,他們一行人連城都還沒進,老遠就看見人們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還口口聲聲稱他為「恩人」。
孟嘗君這才十分感動地對馮諼說:「先生,您幫我買的『仁義』,今天我總算親身感受到了。」
馮諼說:「先別急著高興。狡猾的兔子尚且要找三個窩,才能保個活命。現在您只有薛城一個安身的地方,哪兒夠啊!我願意再替您找幾個安身之處。」
孟嘗君答應馮諼的請求,給他好多車馬和黃金做為費用,馮諼就往魏國都城大樑的方向出發了。馮諼見了魏惠王,對他說:「孟嘗君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哪個諸侯能重用他,必定能富國強兵。如今齊王將他放逐,不知誰有福氣把他爭取到手?」魏惠王一聽,馬上把原來的相國調去做大將軍,想聘請孟嘗君來當相國。而另一方面,馮諼卻先趕回齊國,告訴孟嘗君,千萬不要答應魏王的邀請。
齊泯王一聽說魏王想重金禮聘孟嘗君當相國,開始擔心起來,只得請求孟嘗君再回到朝廷當相國。這時,馮諼又對孟嘗君說:「您可請求齊王,把先王祭器移到薛城,在薛城修建先王宗廟。」齊王答應了。
宗廟建成,朝廷派重兵守護,別的國家自然不敢來侵擾薛城了。
馮諼這時才對孟嘗君說:「現在三窟都完成了,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81110 陳姿宇
[版主回覆09/14/2010 09:39:17]非常棒的一個故事,從中可以看見戰國時期的養士風氣。
- 留言者: 勳勳
- Email: mark920078@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9-10 23:45:17
濫竽充數
古代有一種用竹子做成的樂器叫「竽」,吹奏起來很好聽。 戰國時期,齊宣王為了尋歡作樂,在宮廷裡設了一個三百多人的龐大樂團,來為他演奏。他特別喜歡聽用竽演奏的音樂,又喜歡獎排場,便叫三百多人一同為他吹竽奏樂。樂隊的待遇很好,人人都想加入這支樂隊。
有個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但他知道齊宣王喜歡聽合奏,也買一個竽,到齊宣王那說會吹竽。齊宣王覺得吹竽的人越多越好,連問都沒問,就把他編到樂隊中。每次演奏時,南郭先生他便學別人吹竽的樣子,亂吹一通,誰也分辨不出他是吹假竽。
三年後,誰也沒發現它是在充樣子,每次都因為矇混過關而得意。之後,齊宣王死後,兒子民王繼位,他也喜歡聽竽,但他喜歡單獨吹竽。南郭先生一看大勢已去,便就偷偷溜走了。
81239 鍾岱勳